2010年9月27日星期一

百度PM系列介绍――Search PM LifeStyle(转寄)

发信人: aaaaha (Oh), 信区: Baidu
标 题: 百度PM系列介绍――Search PM LifeStyle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Sep 21 12:11:31 2010), 站内

毕业了以后,同学聚会,常会有人问我:你更喜欢工作还是在学校?
我回答,工作。
他们总是很惊讶。我知道这不是大多数人预期的答案。
倒不是我不喜欢在学校的生活,只是很enjoy现在的life style。百度search pm life
style。

Style 1:分不清上网是工作还是娱乐
在开心网偷菜,在twitter絮叨,在"巨星"k歌,在wow世界驰骋,在YouTube看视
频……互联网的世界总是很酷,但更酷的是我已经分不清这些是在玩还是在工作~:P
因为search pm总是对互联网的动态最敏感的一群人。抢先体验新产品,然后在中午的
饭桌上评点辩论一番,要是碰上很有意思的产品就干脆来个调研+讨论~brainstorm中的
闪光点也许就会成为下一个产品or项目~

Style 2:分不清是同事,上司,还是朋友
在学校的时候时常能听到各种关于职场复杂人际关系的教诲,甚至包括第一天上班应该
穿什么衣服,饭桌上只谈股票……让我对进入社会开始工作有种迷茫的恐惧感@.@
结果来了百度发现同事们单纯直接,所有人直呼其名或者在名字后面冠以 "同学/童
鞋",开会的时候大家争论的热火朝天甚至争锋相对,很可能拍桌子的那个是新人,被
拍的那个是总监……所以我至今也没怎么感觉到从学校到公司有啥差别= =||
更让我开心的是,search pm还是一群思维活跃爱玩会玩的人~每天饭桌上的话题从时
事、网络热点话题,到最新的电影、动漫,各种好吃的好玩的,甚至包括白菜在全国各
地的不同叫法……周末集体出游,近至京郊,远至坝上、青岛;相约去同事家做饭开轰
趴,去桌游吧玩各种桌游,去看话剧、演唱会、展览,等等,都是常见的活动~
最重要的,这是一群让我自豪的同事。印象最深的是5?12地震后的那段时间,某位女生
每天一边流眼泪一边检查相关专题的质量;某些同学加班到深夜为了这些突然爆发的特
殊用户需求被满足的更好;某些同学安排好工作后义无反顾地开着自己的车奔赴救灾前
线,带去了物资,帮忙运输国际救援队――那是一段灰暗的日子,但看着无数的人们因
为我们的工作而更快更好地获得了需要的信息,我很自豪,为我的工作和我的同事。
于是,工作之外,我还在这里收获了一群很重要的朋友。我发自内心地尊敬和喜欢他
们,因为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因为他们执著的努力,因为他们的勇气,因为他们
的单纯善良坦诚无忌。

Style 3:分不清是实习生还是正式员工
07年10月开始在百度实习,算是彻底领教了百度著名的"实习生文化":实习
生和正式员工所受到的信任,享受到的机会,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我在百度实习了2个多月后,就接手了一条产品线。然后,我这个还没毕业的大学生,
就作为产品负责人去制定产品计划,和各部门配合,和大小公司的总监、CEO们谈合
作――一开始,那的确是段overwhelming的日子,但我handle过来了,很多人甚至都没
发现我是实习生:)

Style 4:认不出半年前的自己
在百度的快速成长,让我自己都觉得吃惊。每隔半年,我回过头去看自己曾经
写下的邮件和文档,都会忍不住有种不好意思的感觉:原来我当时那么弱……�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半年之间,我已经进步到足以bs曾经的自己的水平了~!
能有这样的成长速度,我想,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本来就是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另一方
面,也是因为上面提到的对新人的机会和信任。

Style 5:像创业者一样为产品负责
Pm是一个决策部门,为产品的发展方向负责。产品本季度、本年度的工作重点
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发展预期是什么?这些都需要由pm来为整个团队指明方向。而我
们的决策直接影响着数亿网民的网络体验。这是一件极有成就感的工作~每次看着自己
主导的新产品或是改进项目上线,看着数据所反映出来的用户体验提升,每一个团队成
员都像创业者一样的自豪~

最后,贴一段毕业感言,解答一些同学对于我"为什么不保研而选择去工作"的疑问:
孔庆东说,北大是个桃花岛。
我们曾有缘,在同一个时节来到这座岛。
四年过去了,"桃花影落飞神剑"的功夫未必练成,成长的印迹却还是清清楚楚实实在
在。
只是桃花岛虽美,终究只是个孤岛。呆久了,难免井底之蛙,自我设限。
所以,于我,现在已是该离开的时候。
去追求下一个能让我迅速成长的地方,带着"北大人"和"CSer"的标签。

(本文作者为北大计算机系04级本科毕业生,现负责百度图片搜索。)
---------------------------------------------
下期文章介绍《我眼中的百度PM》,敬请关注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61.135.165.*]

百度PM系列介绍――百度“产品设计师”是做什么的?(转寄)

发信人: aaaaha (Oh), 信区: Baidu
标 题: 百度PM系列介绍――百度"产品设计师"是做什么的?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Sep 19 10:10:18 2010), 站内

看到网上有朋友问今年的产品设计师职位是做什么的,因此跑上来尽一份绵薄知会之力。需要提及的是我并非在写软文,因为刚从北邮毕业不久的我没那个必要,也没那份资历。只不过看今年的帖子想起了去年的自己及朋友们,所以上来写一点走过之后的体会,仅供参考,能帮上忙不胜荣幸。
百度PM的本职工作就是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与设计。这门学科在国内还没成形,因此受到部分学院派技术研发人员的轻视,认为不写代码不究算法没什么技术含量,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有空,可以参照网上非常有名的一本著作《DO NOT MAKE ME THINK》来探究互联网设计的学科结构所在。产品设计并非完全等同于web开发,针对交互式行为的研究、对产业的自我洞见都属于产品经理的例行作业。由此可窥见工作性质一斑。
研发工程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习惯,但互联网历史统计数据证明,具有研发能力的群体所拥有的习惯及思想通常无法与广袤用户的习惯及意识相匹配,因此产品下流水线后很可能没有商业价值,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时有发生。PM的职责即在于保证一个产品易用、好用且耐用,有了PM的分析与设计,研发工程师的开发成果将会有能力同用户打成一片。而这是公司实现价值的重要保障。
投递此职位若有技术背景非常好,因为在研发过程中将能有效减少团队合作磕绊及天马行空的设计思路;至于逻辑分析能力更不必讲,我周围有3个产品经理毕业于北大计算机系就是最好的见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互联网这个乱世里不缺创意,真正宝贵的是能执行成功并有商业价值的计划。大多数时候PM需要做的不是绞尽脑汁抛出一个新点子,而是分析哪件事需要先做以及如何做,说到底,这有点像波洛破案的模式,需要从错综复杂的毛线团里揪出颜色正确的那条,并知道如何把它抻出来理好。
另外就是百度人所称的PM跟大多数人熟悉的Project Manager不同,百度PM就是产品设计师,当然也是搜索狂人。这个圈子欢迎热爱搜索成痴并有成长野心的人。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来自垂直搜索产品部的一名PM

下期介绍《百度search pm life style》,敬请关注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61.135.165.*]

2010年9月3日星期五

《爱情买卖》的逆袭――中国流行乐的“后彩铃时代”(�转寄)

发信人: arsenal1229 (天气不似预期), 信区: PopMusic
标 题: 《爱情买卖》的逆袭――中国流行乐的"后彩铃时代"(转载)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Aug 30 14:14:41 2010), 站内

2010年08月23日 10:39 腾讯音乐 小樱

  写在前面:
  
  在采访慕容姐姐的过程中,我完全感受到姐姐的霸气和自信!通过这篇深度报道
的写作,我觉得自己无论从技法上还是认识上都提高了一个层次!本次采用了南周式
的写法,第一次尝试,请各位爱情买卖粉丝手轻点!最后感谢腾讯,现在我就用着腾
讯专栏乐评人的招牌唬人!
  
  下面,开始接受洗礼吧!!!!
  
  ――――――――――――――
  
  
  《爱情买卖》的逆袭――中国流行乐的"后彩铃时代"
  
  
  歌曲俗不俗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喜欢听。如果大家不喜欢听,怎么可能传播这
么快,哪还会有那么多人去唱呢?至于是什么"农业金属",我不赞同,难道农民喜
欢的歌曲就是俗吗?
  ――慕容晓晓谈《爱情买卖》的走红
  
  归根结底,彩铃歌曲音乐服务人民的创作出发点没有错――这是颠簸不破的刚性
需求,SP运营商要博取利益最大化也没有错――这是商人的本质,问题就在于,当彩
铃歌曲极大地压榨了传统唱片业的空间,并迫使许多音乐人被迫放弃自己的底限去投
怀送抱,而彩铃歌曲为追求市场欢迎度也根本毫无底线可言。
  ――本文作者
  
  
  小李是广州市第二棉坊厂的职工,今年20岁,从技校毕业后就来到广州第二棉纺
厂工作。小李住在厂里的宿舍楼,没有电脑,也没有电视,下班后大家在一起只能进
行打牌等简单的娱乐活动。平日里小李还喜欢听歌,他有一台俗称的"山寨机"的杂
牌手机,里面收藏有许多网络歌曲,如《两只蝴蝶》《秋天不回来》等。2010年初,
他的手机里又增加了一首每日播放频率很高的曲目,这是他某天逛菜市场附近的小摊
档时从两旁的大喇叭里听到的。
  
  "出卖我的爱,逼着我离开,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这首歌叫《爱情买卖》。
  
  【《爱情买卖》的走红】
  
  继杨臣刚、庞龙、胡杨林、凤凰传奇之后,慕容晓晓和她的《爱情买卖》可以说
是真正意义上的又一首从传播度和影响力上都堪称"殿堂级"的网络流行歌曲(或曰
彩铃歌曲)。在经历了2007年的集体井喷和08、09年的集体式微后,2010年伊始,《
爱情买卖》和它的前辈们一样,从城乡结合部发起,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响遍全
国。
  
  《爱情买卖》的演唱者是慕容晓晓。她出生于一个黄梅戏世家,父母皆是歌唱演
员,10岁时她代表市文化馆参加第一届黄梅戏艺术节荣获一等奖,12岁时获安庆市青
年黄梅戏演员大奖赛特等奖,16岁开始随父母进入戏团开始进行黄梅戏的系统学习和
演出。在传统戏曲生存空间越发地被压榨的情况下,慕容晓晓在20岁那年离开了戏团
,来到了广州,从发烧碟起步,开始踏入流行乐坛。在圈内摸爬滚打多年之后,她在
2009年签约北京华顺艺恒文化,于同年10月推出一首《爱情买卖》,从此为大家所熟
识。直到今日,谈起从小接触的黄梅戏,慕容晓晓依旧感触良多。她告诉笔者,自己
之所以能把《爱情买卖》演绎得如此大气从容,又保持了歌曲在旋律上的优美度,"
和我多年来唱黄梅戏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可以很好的把握气息"。
  
  除了慕容晓晓到位的演唱,《爱情买卖》的走红离不开歌曲的创作者。全曲采用
了Am-G-F-Am这样一个许多吉他手在即兴Jam琴时都很喜欢用的动听的万能和弦套路,
配以大开大合的歌词,充满煽动力的前奏虽然有点类似《月亮之上》的节奏型,但依
然具有自己的标识度,并能在最短时间内抓住听众的耳朵。以上的一切归功于何欣,
他负责整首歌的词曲编和制作。和《爱情买卖》MV中粗犷的男子形象相反,现实中的
他竟给人一种内向的感觉。谈及这首歌的创作出最,何欣简单地表示:"在写《爱情
买卖》的时候,我并没有刻意地去针对二三线城市、或者城乡市场的人群喜好,我只
是想表达自己所经历的感情,和事后对当时的爱情的总结。它完全是我个人的思想。
"因此,《爱情买卖》可以说是何欣的感情经历的体现。
  
  从文本角度上看,歌曲有两层含义:首先,有一对年轻的情侣,因为某些原因,
男方提出了分手,并决然离开了;后来,男方又再度找到了女方,提出了复合的要求
,但女方表示,爱情已经回不来了。这是歌曲叙述的表面故事。在另一方面,当女方
用"爱情不是你想卖,想买就能卖"这一最直接了当的比喻时,用金钱物质买卖来与
爱情作比时,不仅有强烈的听觉矛盾效果和题材的生活性与亲和力,更重要的是在当
下傍大款、嫁碗族等拜金主义的大潮中,在许多女性的婚恋观都受到了金钱和物质的
强大冲击的情况下,何欣写出了一种原始的真爱至上主义,而这一感情对许多像小李
那样身无长物的外来劳工青年来说,是具有莫名的向心力的。正因为他们的一穷二白
,他们对于在大城市未来生活没有报任何希望,但也想不到有其他的出路,在追求财
富而不得的情况下,他们宁可选择真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爱情买卖》正是新一
代外来务工青年的《一无所有》,因此得到了迅速的走红。
  
  何欣说,他丝毫不关心这首歌是否会走红,他只是在表达。但他不知道,自己的
个人化表达引发了成千上万青年的共鸣。
  
  
  【音乐产业如何真正地服务为人民】
  
  现在,几乎每次我穿过二棉厂的宿舍区,到后面的菜市场买菜时,都能听到这首
歌;上周,我给家里的妈妈打电话,那一段传来的是《爱情买卖》的铃声。妈妈是一
个潮人。
  
  对于许多以豆瓣网为首文艺青年来说,《爱情买卖》的走红并不奇怪,这首歌刚
推出时就受到了他们的关注,并冠以"2010年第一神曲""农业金属新纪元"之类的
称号,极尽各种恶搞之能事。但另一方面,"XX不是你想X,想X就能X"这一句式也
在网友中不动声色地开始流行起来,如感慨高房价的"房子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批评歌手专辑水平低下的"专辑不是你想卖,想卖就能卖"等等,甚至有不少网
友发帖分享自己在KTV中点唱这首歌曲的经历,而《爱情买卖》的KTV点播排名也悄然
地水涨船高。
  
  面对网友一面嘲讽却又一面接受的情况,慕容晓晓说:"歌曲俗不俗,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大家喜欢听。如果大家不喜欢听,怎么可能传播这么快,哪还会有那么多
人去唱呢?至于'农业金属'的说法,我不赞同。难道农民喜欢的歌曲就是俗吗?我
们往上属三代人应该都是农民的后代。"慕容晓晓对此表现了充足的底气。
  
  或许,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会认为"爱情不是你想卖,想买就能卖"这样的歌词
太过露骨,太过不含蓄,太过没有文化,可实际情况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金字塔型的
社会结构中,绝大部分的民众文化水平都不高,只能理解这样粗浅的歌词。用金钱买
卖来反衬爱情的纯洁,这是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最能感同身受的比方。正因如此,慕容
晓晓才会说,"我不觉得(歌词)很露骨,因为大部分人的爱情都是建立在有一定的
经济基础上,只是有些人不敢面对而已,如果没有经济基础支撑,我个人观点早晚会
出问题。"慕容晓晓对歌曲内容的解读或许有所偏颇,但她的观点确实从另一个侧面
证明了"爱情买卖"这一看似粗俗的比喻对文化和收入较低的阶层的最底层震撼力。

  
  网络歌曲低俗化并不是什么新命题,早在《香水有毒》盛行的时候,围绕着以"
擦掉一切陪你睡"的典型,全国爆发了一场北京、广州为首的关于网络歌曲的南北对
话。其后,在王小峰2007年的博文《给老同志上课》中,他这样写到:"还记得有本
诗集叫《诗经》吗,风雅颂,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什么?是《风》。但是古代有些老同
志就会觉得《风》很恶俗,里面老是男女之情,一点都不主旋律。几千年来,中国历
史除了生产力发展了,脑袋里那点烂东西一直没有变。我觉得《诗经》分为《风》《
雅》《颂》,这种分类太科学了,今天的文化一样是分这三部分,风,就是《悔恨的
泪》《纤夫的爱》;雅,就是《今夜无人入眠》;颂,就是《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走进新时代》。几千年我们干的就是一件事。"
  
  对于中国最广大的农村人口来说,"俗"是大众的需求,没有人会关心到底这是
"低俗"还是"通俗"。在批评网络流行歌曲的低俗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因
为大部分的音乐工作者并不关心最广泛的工农阶层的需求。他们只是希望从个体上更
具有消费力的年轻群体、白领群体上赚取利益,但却忽视了这个基数庞大的底层人民
的需要。音乐不只是周杰伦、蔡依林,它还可以是凤凰传奇、慕容晓晓,《爱情买卖
》就是为人民服务。
  
  BTW,慕容晓晓坚决地抵制大家把她称为凤凰传奇第二,认为"那是听众的误区
。因为我是一个人唱歌,不是组合。至于声音,更不是一个感觉。"
  
  
  【网络歌曲还能火多久】
  
  李宗盛说,流行音乐就是这个时代的记录者。自从《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
横空出世后,我们便进入了彩铃歌曲时代。
  
  在这个新的时代,传统的唱片公司专辑越来越难卖,无论是传统的索尼唱片还是
新兴的华谊兄弟背后都挂靠着一个强大的娱乐帝国――否则他们早就倒闭了。大碟无
人问津,无线单曲、彩铃的下载量却节节高升,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在做SP,一个唱片
公司或许只有一个歌手,这个歌手或许只有一首歌,每个老板都企图再现"老鼠"和
"蝴蝶"的神话。
  
  是的,这个神话太诱人了。在《老鼠爱大米》的鼎盛期,单月下载量就高达600
万次。按两元一条彩铃费看,运营商的利润是每月1200万,SP商收入也有几千万;按
整个年度算,运营商一年足足入账1亿多;2005年1月至6月,庞龙的《两只蝴蝶》连
续六个月创造中国移动彩铃销量排行榜第一名,下载累积超过一亿次,成为华语乐坛
有史以来最赚钱的一首歌曲。无线彩铃仿佛美国的淘金热,激励着人们急功近利地蜂
拥而至。
  
  在这个过程中,"走量"的需求远远大于"质量"的需求,而想要"走量",就
得瞄准广阔的乡镇市场。所谓的"低俗歌曲"就这么成为了替罪羔羊。实际上,满足
劳工阶层的需求、用音乐为人民服务没有任何错误,错误的是中国人干啥事都一窝蜂
的老毛病,让传统的唱片产业在遭受网络下载和日新月异的P2P分享的威胁时,又被
狠狠地在胸口多插了一把利剑。
  
  如此大的巧克力水果蛋糕,任何人都想来分一块,而且还要占其中的大头。为此
,中国移动成立了12530音乐门户,在平台的规范化管理的同时也完成了一统江湖。
而传统的唱片公司也逐渐认识到新媒介的威力,开始把无线彩铃当做是新专辑推广的
重要途径,如陈奕迅《爱情转移》的走红就是最好的例子――环球音乐无线部门将其
列为了2007年头号力推歌曲。
  
  我们快步进入了这个"后彩铃时代"。2009年2月,音乐人张亚东的首张作品辑
《潜流》通过无线音乐俱乐部平台独家首发;3月,传言将是谢霆锋"绝作"的数字
专辑《最后・谢霆锋》在无线音乐俱乐部发布;6月,S.H.E现身成都,举办数字专辑
《爱的地图》无线首发;而型格歌手莫文蔚更是把《回蔚》《宝贝》两张新专辑都统
统交由无线数字首发,实体唱片都需要在半年后才发行。当传统唱片公司回过神来,
迅速地夺回无线音乐市场时,我们感慨已经很久没有传唱全国、街知巷闻的彩铃歌了
,彩铃歌曲时代应该快要结束了的时候,《爱情买卖》就这样杀了一把漂亮的回马枪
。就像大家都觉得说唱金属已经被时代淘汰时,林肯公园硬生生地是用最纯正的两张
专辑席卷全球。
  
  从主观感受上,我们已经知道《爱情买卖》有多红了。尽管目前尚未有该歌曲的
具体销量数据,但根据国内著名试听网站一听音乐网的数据统计,《爱情买卖》半年
累积试听播放量超过两千多万,可作为参考。另外,慕容晓晓本人已经开始接洽商业
演出,这是一个成功的标志。
  
  彩铃歌曲在中国大陆盛行有着充分的原因,至少在这个倒三角的社会结构中,它
满足了最大基数人群的需要。环顾其他地区,是否存在着类似的音乐现象?当然有。
草根歌曲并非是中国的特产,但绝对无法达到这样的影响力。例如香港,存在着张如
城这样的歌手(不知道这一举例是否恰当),但在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他不会受到
大家的待见。而且香港的彩铃收费很贵,一首歌一个月需要花费20元,能够消费得起
的人自然不会去选择草根类的歌曲。在这个只能收到四个免费电视频道的地方,所有
的人都被TVB深深地影响着,因此不可能有"彩铃歌曲"这一特殊类型的音乐形式产
生的土壤。
  
  归根结底,彩铃歌曲音乐服务人民的创作出发点没有错――这是颠簸不破的刚性
需求,SP运营商要博取利益最大化也没有错――这是商人的本质,问题就在于,当彩
铃歌曲极大地压榨了传统唱片业的空间,并迫使许多音乐人(如金海心)被迫放弃自
己的底限去投怀送抱,而彩铃歌曲为追求市场欢迎度也根本毫无底线可言。还是李宗
盛的那句话:全民都在做音乐的时代,音乐人一定要自重。
  
  最末,我与慕容晓晓聊到了她未来的发展。我说,最近凤凰传奇推出了他们的一
首新歌,叫《荷塘月色》,完全摒弃了过往的外放型的风格,是一首很甜美、恬静的
歌。他们在改变,未来慕容晓晓也会改变吗?未来有怎样的计划?慕容晓晓说:"我
是一名歌手,唱好歌是我的工作。至于歌曲风格,我的制作人他们会安排。怎样把每
首新作品演绎好才是我更关心的。"
  
  看来,"后彩铃时代"还将继续。
  
  
  附:彩铃歌曲的定义
  1,它通常出自传统唱片工业之外
  2,它的制作较为粗糙
  3,它的歌词很浅白,甚至粗俗
  4,它的演唱者通常是草根类的歌手
  5,它的受众是庞大的低端人群市场
  6,它没有实体唱片,或发行和盈利不通过实体唱片
  7,它的主要受益来源于彩铃下载
  
  
  (原文链接:http://ent.qq.com/a/20100823/000302.htm
--
(ˇ) 明白没有 � � � �
ˇ 在悬崖上哪可退后 � ~○/\● �
孤 你要转左我不行右 � /▲ ■\ �
独 望着自己的映像摇曳跌荡 � _ _ __|>__<|__ �
探 仍然优雅地盲目搏斗 \
戈 EasonChan@NEWSMTH \ �


※ 修改:・arsenal1229 于 Aug 30 16:33:15 2010 修改本文・[FROM: 123.117.20.*]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123.117.20.*]

世博奇观,丢尽中国脸(南方周末本期世博专稿)(转寄)

发信人: Winergy (Power), 信区: NewExpress
标 题: 世博奇观,丢尽中国脸(南方周末本期世博专稿)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Sep 3 08:59:19 2010), 站内

http://igreatsun.blog.163.com/blog/static/476787232010821142165/

(《HIGH过之后,优雅起 来,世博开启国民素质成人礼》初稿)

这篇稿子历经七次修改,数次送审,最后出来的稿子已经与原文完全不同,所有批评世博会的内容悉数删除。

世博固然是一场盛会,但它只是一个国家成长历程中的一 个节点,我们记录这期间发生的尴尬,并不心怀恶意。

所谓的"文明"从来指的不是老百姓是不是随地吐痰、大小便,而应是生活在其间的公民如 何自主地改造生活,如何生活得更加从容、克制、理性而有尊严。

探讨文明现象,不代表我们用柏杨式的文章对国人"横加"指责,我们更愿意由此展开对一 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治理方法论的探讨。

直面尴尬,心怀美好,改变随时随刻可以开始。

作者:陈鸣、实习生 刘高阳

上海世博会,又一个属于中国的时间。在展现城市文明的同时,这 个横跨浦江两岸的巨大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存在184天的微型城市。游客将与现代场馆共同构成这次展示。

"城市让生活更美 好",然而,行走在这个临时城市里的游客却正在让这个系统濒临崩溃。


失控的"热情"

在经历了最初的好奇之后,很多外国场馆工作人员对中国的好感被冲刷殆尽。

两个月前,阿娜斯塔西亚(Anastasia Yevets)对上海世博会充满了期待,而如今,她的心情却比上海连绵的梅雨更加糟糕。

这个来自白俄罗斯的姑娘和她的同事们正在目睹一场"灾难"的发生――他们的场馆越来越像一个动物园。中国游客们在场馆里大声喧哗,接打电话,拿起相机对 着每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狂拍。"有时候,中国人一手猛拍着桌子,一边对你喊着嘿!嘿!嘿!他们想喊我合影,却让我觉得自己像只被围观的猩猩。"最令阿娜斯 塔西亚难以置信的是,几天前,一位中国老太太甚至放任她的孙子在场馆的正中央拉了一坨大便。

处于震惊和崩溃边缘的并不仅仅是阿娜斯塔西亚。

在古巴馆,Shela Borges Glez见到了令她不解的一幕。一开始,她们在墙上划出一小块区域供游客留言,但是,只用了两天不到的时候,汉字 就像蝗虫一般疯狂地覆盖了整个场馆的墙壁。中国游客的热情程度显然令这些加勒比海居民猝不及防,甚至连Shela的办公室都不能幸免,在玻璃门上,中国人 写满了"XX到此一游"和"XX我爱你"之类的字样。在数次清理之后,Shela和她的同事放弃了努力,每次擦完不久,中国人又将攻占他们的玻璃。他们只 好贴出"禁止往墙上涂画"的告示,以这样的形式为自己一开始的错误决定埋单。

世博园里发生的这一切,就上海的雨季一样,无休无止,令人心生厌倦。

埃及馆的Tahany刚刚从开罗飞到上海来接替她同事 的工作,那位好心的前任馆长提醒她"一定要看好我们的石头!"场馆里摆的雕像都是公元1000多年前的文物,其中包括有"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巨像"和"爱神柱"之类的珍品。

这些从开罗运送过来展品大部分没有加装防护罩,"因为在我们国家没有人会去摸文物,因为那是一种犯罪行为",但很快,埃及馆的大部分工作人员不得不放弃原先安排的工作,他们每两个人守着一处雕像,并拉上围栏,阻止每一只靠近的手掌。一个中方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埃及人迅速地学会的第一句汉语不是"你 好",而是"不要摸",每天念咒般地重复上百遍。

在捷克馆,游客们一度像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德国国会大厦一样纷纷爬上圣约翰・波穆克的青铜像,直到铜像被护栏围了起来。在孟加拉馆盖章,一位黑人工作人员面 色冷竣,机器人一般地只重复说一句话:"排队,排队,排队,排队……"。

在经历了最初的好奇之后,很多外国场馆工作人员对中国的好感被冲刷殆尽。

"他们刚到上海的时候,看到那些宏伟奇特的展馆,都是'Wow'的惊叹,觉得中国人很了不起,而在见识了中国游客之后,所有人都开始讨厌中国人。"和那 些面对人山人海的中国不知所措的朋友们不同,阿娜斯塔西亚算是半个"中国通",她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做"梅芳"。然而在学习汉语三年以后,她突然发现不知该 如何向自己的朋友解释这样一个复杂的中国。

在梅芳的朋友里,很少有人像她一样游历过中国贫穷的乡村和小城镇,更不用提理解眼前这些操着各类不同口音的人做出种种"失礼"举动的原因所在。"我经常告 诉朋友们,不是所有中国人都是这样。"

但即使是梅芳,也很快失去了耐心,她的眼睛在无数次突如其来的闪光灯照射后开始干涩胀痛,有一天因为制止游客插队,一个中国男子用地图狠狠地拍打了梅芳的 手臂,这次袭击让她委屈得哭了起来。在中国小孩在场馆中央大便之后,白俄罗斯馆终于用巨大的围栏把中央的圆形场地围了起来。

守不住的场馆

作弊与反作弊,破坏与反破坏,偷盗与反偷盗,成了一场每日上演的拉锯战。

当"梅芳们"在场馆里焦头烂额的时候,蔡雯俊和她的同伴们也在人潮中努力站稳。她来自华东政法大学,是世博文化中心的一名志愿者。很多时候她被调配到北门疏导人流,在这个出口,人群被分成两队,一队通往六楼参观,一队则直接出馆,两个队伍中间用隔离带隔开。很多时候隔离带和志愿者的引导被视若无睹,只有在 发现走错了之后游人才返过来要求志愿者让他们原路进馆。"他们既想不受控制地乱走,又丝毫不愿承担走错的后果。"

连不明国情的外国工作人员也很快明白,"过度热情"已经无法解释眼前发生的一切。除了不讲礼貌和规则,更多千奇百怪的状况从第一天开始,从场馆的入口处,就层出不穷――一位法国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初的几天他们像目睹奇迹一样,看着那些从绿色通道坐轮椅进入的游客一进馆就纷纷站立起来行走。

破坏规则的好处显然十分诱人――当别人还在排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队时,绿色通道上的人员却可以在二十分钟内进馆,而且还能捎进一个"护理人员"。在 一些场馆门外至今可以看到为数甚众、真假莫辨的残疾人排起长队。

"有一次,一个有着强壮肱二头肌的中年男子坐在轮椅上,很疼似的紧紧握住自己的手臂,却告诉我们他患的是小儿麻痹症。"一个在沙特馆门口协助维持秩序的志 愿者说。一些明显已经接近10岁的孩子被父母安排坐进了婴儿车,以此换取不排队的特权。

在经历了最初阶段完全开放的姿态之后,很多场馆开始小心调整收缩他们的策略。所有试图由绿色通道进馆的老人、孩子和残疾人都被要求出示相关的证件,一些明显有作弊行为的游客被挡在通道之外。

但这只能挡住一部分人,精明的游客们依然能够掏出各类红绿缤纷的证件。有的家庭为了让一家老少都能通过,在场馆门口精心商量着如何分配手头的老年人身份 证、残疾证和婴儿车。这看起来像是一盘跳棋游戏,任务就是一堆棋子搭上另一堆棋子的顺风车,从而跳到场馆的那一边去。

即使作弊失败,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通常被戳穿了之后游客们还一边大骂工作人员,一边离开,脸上不但没有惭愧,反倒对我们有不通融办事的鄙夷",一位来自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工作人员愤怒地说。

进入场馆内部之后,游园狂欢才刚刚开始。在捷克馆,一个名为"捷克明珠"的视觉装置吸引了游客围观,这个由5个巨大玻璃面组成立体屏幕璀璨明亮,令观众仿 佛触手可及。开馆之初就不断地有游客用脚磕打玻璃,他们只是想知道屏幕到底是不是玻璃做的。于是一个专门的工作人员被派在此处专门制止人们的破坏行为。

在摩肩接踵的嘈杂环境里,偷盗与反偷盗,也成了一场每日上演的拉锯战。

在泰国馆的最后一个参观环节是放映一部3D的电影,场馆内的设施会随着电影场景洒水和喷施香气,显然十分钟的尖叫体验令很多观众沉醉其中,于是,他们决定 趁混乱把3D眼镜捎回家去。

泰国馆的解说在每场电影结束时都会向游客们恳求:"这个眼镜在家里看电视是不会有3D效果的,我们的眼镜已经越来越少,请您不要拿走。"但结果令人无奈, 泰国馆馆长Saranpat Anumatrajkj向南方周末记者抱怨,馆内的3D眼镜每天以5%-7%的速度丢失,"每放一场电影大约会损失10个, 而我们每天大概会放50多场电影。"

在中国铁路馆,3D影院的200多个座位如今只能坐100多人,原因是3D眼镜被偷到只剩这么多了。

香港人似乎对3D眼镜遗失的可能性有更充分的预判,他们直接在眼镜上贴条形码,在场馆出门处设立安检门,任何试图带眼镜离开的人都会引起机器的尖锐叫声。 尽管如此,人们并没有放弃努力,安检门因此每日鸣叫不已。

比眼镜更小的物品更适合被带走,在波黑馆,狭长走道上的液晶电视上的8GU盘被游人尽数拔光,最后馆方不得不把数据盒藏起来,通过USB线再连接到电视 上。

也有人尝试更有挑战性的目标,6月27日下午,波黑馆的两名中国游客从严密封闭的玻璃壁橱里成功地偷出几件嵌有珠宝的首饰,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幸运的是另一位游客在离馆前及时地举报了他们。


盖章族的围攻

"他 们做的就是盖章盖章盖章盖章……"中国人自己打了起来。打斗密集地持续了一两天后就没再发生,因为印章也被偷走了。

"世博会的主题曲应该是一片笃笃笃的敲章声。"突尼斯馆的Anis Basti调侃道。世博护照,这个起源于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玩意儿从来没像在中国这么火爆过,这令他根本无法理解。

围绕世博会赚钱的黄牛们开始提供盖章服务,游客只要在门口等待,黄牛入馆盖章,最后收取一笔数十元的手续费。

场馆有冷热门之分,而在盖章这一事情上,每个国家的场馆终于实现了"平等"。在只有6个房间的乌拉圭馆,为应对盖章的人流,其中一半房间被改成了盖章专用 房。在泰国馆,铜、木、橡胶等各类材质的印章则被悉数敲坏。

中国游客的狂热在盖章上终于全面爆发。在丹麦馆,游客为争夺印章而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这被拍成视频传到了网上。爱尔兰馆的印章被当场抢去,原因是工作人 员拒绝为同一个人盖数十本护照,于是游客决定自己动手,最后爱尔兰工作人员不得不报警。

拒绝这些长时间排队的中国游客的盖章要求时常要冒一定风险。"死爱尔兰鬼"、"死丹麦鬼"、"死法国佬"……各种口音的咒骂足以令人崩溃。

Shela所在的古巴馆干脆将盖章台移到场馆外面,并用铁链将章子链了起来。更多场馆把印章收了起来,不再提供盖章服务。在白俄罗斯馆,工作人员同样挂出 了纸牌,上面直截了当地写着"没有章"。"他们做的就是盖章盖章盖章盖章,根本就不看我们的馆",一位挪威馆的工作人员在面对上海电视台的摄像机时忍不住痛哭。

泰国的Saranpat告诉记者,盖章的人群不时地与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最后他们干脆把印章放在桌子上让人们自己动手,导致的结果却是更加混乱,中国人自 己竟然也打了起来。打斗密集地持续了两三天后就没再发生,因为印章也被偷走了。

Saranpat很不理解,他们的场馆设计用很多技术手段设计了逼真的互动体验,依然有很多中国人进来只是盖个章,然后就匆匆寻找出口。

对这一点中国人看得更清楚,一位经常出入世博园的上海本地记者说:"其实世博会更像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游乐园,人们来这里玩耍,心态和旅游没有区别,那些代表现代科技走向的技术既没人懂,更没人看。"

而"盖章"则不一样,这在中国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文化。有一次,白俄罗斯馆要送一个平板小推车进园区,最后盖了十多个章才获得批准。 每一次填写表格,都是疲于奔命地在楼上楼下四处寻找那些手握印章的人。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社会系统,所有人在找人办事。在我们国家,一个章就足以通过所有审批。"梅芳无奈地说。

失去尊严的地方

一群筋疲力尽的排队游客终于情绪失控,他们在场外齐声大喊"纳粹!纳粹!",以致于德国馆不得不 向园方要来了更多的保安。

每一天发生的零星不快,并不足以阻止游人的到来,相反,在开园初期遇冷之后,每天游客数量都在节节攀升。每天游览人数已经从最初的每天20几万人上升到现 在的45万人以上。

顾晓芳是江苏一家国企的员工,6月初她被单位组织前往上海参观世博。在人满为患的沙特阿拉伯馆,她看到很多散客因为长达5个小时的排队时间而瘫坐在地,这 个过程中大人们没有机会上厕所,小孩子们开始随地大小便,有的人开始打牌玩游戏机,更多人无所事事。这样的场景让她想起了恐怖的春运。

闷热潮湿的上海加剧了人们的烦躁。上个月德国媒体报道,一群筋疲力尽的排队游客终于情绪失控,他们在场外齐声大喊"纳粹!纳粹!",以致于德国馆不得不向 园方要来了更多的保安。

顾晓芳认为网络上把园区里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现象都归结到游客身上并不公平,在她看来,超长的排队使人们失去了尊严。"园区可以修得很大,蛇形栅栏可以设置 得很弯很长,人们的耐心和体力却是有限的。"

在志愿者蔡雯俊看来,很多时候园区和游客需要共同改进,比如世博文化中心的6楼有几家餐厅,前来就餐的人可以由餐厅人员带领直接上楼,但是很多人并没有途 径可以订餐。蔡雯俊和她的同伴做过尝试,他们试了包括查号台在内的各种方法都没有找到订餐电话。"我们都联系不上的话,游客更不可能了,最后他们肯定就要 开始抱怨。"

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刘永生是该校志愿者在中国馆的带队老师,她认为在排队两三个小时后人会极端疲惫,场馆方在设置上可以更加人性化。她举例子,在中国 馆南广场排队的游客通常比较长,平时尽量安排到伞亭处,如果遇到天气炎热的情况,就把队伍再往里放,一直排进手扶电梯,"让游客觉得毕竟是进馆了,这样就 可以很好地安抚他们的情绪。"

然而陆续增加的旅游人数,无疑还将对园区公共服务构成持续挑战。公共汽车站大部分时间人头攒 动,尤其是世博大道线上的乘客时常需要分流到过江线上,再从就近站点步行到达场馆。

就在顾晓芳参观世博园前后几天,世博局发布的旅行社团队入园预约情况信息显示,6月4、5两天的预约团队数共达到9152个,预约游客人数共达35.35 万人次。截止5月底,世博局票务中心提供的数据,已售出的3771.2万张票中有接近三分之一是团体票,而其中大量是单位采购的"福利票"。到上海看世博 在很多地方更像是一项任务。一位在重庆工作的女士因为害怕拥挤的原因拒绝参加世博,而被所在工作单位罚款1500元。

中国成人礼

世博会不止是拍个照,盖个章,不理解世博真正的含义,无以理解现代化


在园区的许多角落,游客似乎正在让世博会走向尴尬。在靠近美国馆的吉野家,欧洲广场附近的肯德基餐厅,在公交车站,不时可以看到冲突的人群。人们因为碰撞、排队、踩脚而爆发了各类口角。

成年人们看起来兴奋而富有激情,同时像小孩一样易怒。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周边的江浙一带赶来上海,心情迫不及待,然而从每天早上排两小时队进园开始,这一天 的游览就注定是一个极费体力和耐心的工程。

阵雨不时地袭击人群,在那些拥挤的队伍里,撑伞的人们互相把雨水滴到周围人的身上,然后开始了互相指责。6月27日早晨7点钟开始,南方周末记者体验了一次两个半小时排队入园的经历。游客的争吵从未停止。两位来自香港的游客在队伍中为人劝架,他们对园方表示不解:"明知道每天队伍都这么长,上海最近又每天 下雨,为什么不多盖一些遮雨棚?明知道每天好几万人等着入场,为什么不把开馆时间提前?"

精心建设对比走马观花,在世博园这个微型城市里,人与城市的不匹配成了目前为止最大的尴尬。

在志愿者蔡雯俊看来,世博会让很多人聚焦在一个空间里,很多问题就会放大凸现出来,这并不是世博会的问题,而是人的素质问题。在大部分行色匆匆的游客的理解里,花160元人民币进园就是享受服务的。在应聘上海世博志愿者时,蔡雯俊曾经怀揣着不错的预期,"我们对游客提供了帮助,他们应该会是感谢的态度,结 果他们经常喊我们服务员!"

在集中逛了几个热门场馆之后,顾晓芳和几位单位同事便放弃了继续参观,"说实话,都是看个热 闹,什么高新科技真的看不懂。"他们围坐到高架步行桥下一边打牌一边抱怨这里一点都不比普通游乐园好玩。

"四十年前的日本大阪世博会参观者突破6000万人,日本一半的国民参加并见证了那场盛会,其成功的举办被公认为是日本国家现代化到来的标志。而上海世博 会的价值正被低估,一个本来应该是全民科技的盛会正在成为一个的只是养眼的景点。"一家上海媒体评论说。

6月26日傍晚,梅芳坐在白俄罗斯馆的角落里,这份工作已经让她精疲力尽。她开始怀念在北京的生活,她回忆起北京奥运会时候的愉快经历,"所有事情流程顺畅,每个工作人员会讲英语,没有观众会袭击你……"

有时候她也在沮丧中表达了理解:"我知道你们有过三十年的封闭,人们的价值观被推翻并重建,就像苏联时候的我们一样。"这似乎正是她理解中国人行为的机缘 所在,面对她那圈已经厌烦中国的朋友,她说:"如果只到了上海和北京,那你就没有真正到过中国,更多的地方不发达。这里有坏人也有好人,有时候他们只是因为还不富裕。"

这一天傍晚,在雨水和排队双重考验下,游客们已经筋疲力尽,人群东倒西歪地坐在路边的草地上。一场盛大的花车游行让他们重新兴奋起来。那是一场连绵细雨之后的移动演出,远处是吹奏着西洋乐曲的铜管乐团。近处的一辆花车上京剧演员们京韵婉转,围拢而来的游客们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在雨后的阳光下,演员们 水袖挥舞,华装闪亮,那样的场景宛若盛唐。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0.73.56.*]

电影续集趋向于讨论不同阶段的家庭问题(原创)(转寄)

发信人: geniuswu (hehe newlife), 信区: Movie
标 题: 电影续集趋向于讨论不同阶段的家庭问题(原创)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ug 22 23:29:44 2010), 站内

大片首部大卖的时候,续集一般都会接着开拍,动画片也一样。但是爱情片在第一部
都会给上王子公主历经万千磨难终成眷属。那续集怎么深入――讨论家庭相处问题,可从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热恋期,新婚未育磨合期,儿女养育厌烦期,下面各举一例来说明。

- 婚前热恋期
Bridget Jones: The Edge of Reason(BJ单身日记2)
BJ和很man的人权律师马克・达西(科林・菲尔斯饰)在第一部就在一起了,相处之后,
BJ又受到花花公子丹尼尔・克里弗兰(休・格兰特饰)的引诱,而且同时BJ还对达西的同事,一个背景看起来perfect的美女,狂吃醋,几次三番的闯进办公室闹出笑话。把热恋期能出现的普遍的危机都表现了出来。不过最后危机的化解的方法我个人不觉得不具有普适性,都有点运气性质。如果不是有个妓女闯进丹尼尔的房间,BJ不会悬崖勒马;如果达西的那位女同事不是女同志的话,我还真不知会怎样收场。所以影片也仅仅只能算是提出了问题,但是给的答案启发性很有限。


-新婚未育磨合期
Sex & City 2 (欲望都市2)
苦恋多年的凯莉(莎拉・杰西卡・帕克)和"大先生"(克里斯・诺斯)终于登记了,虽然过程很朴素。婚后凯莉和大先生都开始觉得要给自己短假和个人空间,然后凯莉在迪拜旅游的时候遇见前男友艾伦,心理出轨,kiss了,内疚之后告诉了"大先生"。大先生纠结了,但在凯莉回来时候,采取了很赞的处理方式:把在卧室跟女抢风头的电视移走;然后送给女友一个戒指,说这样人家就知道你已经结婚了。好甜蜜的解决~~ 算是提出问题之后给出了可行的方案。

-儿女养育厌烦期
Shrek 4 (怪物史莱克4)
动画片的续集也开始讨论家庭生活。Shrek开始在整天重复性带孩子,被旅游团参观
的生活中感到厌烦了,觉得自己以前威风的怪物生活不再来,于是心生能回到以前生
活的想法。这时就被小矮人魔法师乘虚而入(现实生活中会不会是小三?或者嗜酒好
赌等不良习惯来变成新的刺激点?)。当自己用魔法合同换回了一天怪物生活,前面
狠爽10min钟,后来才意识到被小矮人阴险利用了一把,有性命之虞,誓要找到真爱之
吻破除魔咒。最后历经磨难,虽然在最后一刻完成了miss impossible,但是我觉得最
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在过程中,shrek不断重复的一句"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才是主旋律,也是编剧或者导演给出的劝诫。这个劝诫固然好的,但是人一般都有不撞南
墙不回头的个性,私下窃以为,可以发展一下健康的个人爱好,调整自己的情绪,也
许也是一种备选方案。

第一次自己写影评,哈哈,看了好几部电影,有感而发,聊以供大家饭后娱乐。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221.22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