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anlee (没有昵称), 信区: EconForum
标 题: 必须另开主题:不断升值的东西不能作为货币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Dec 1 13:04:37 2008), 站内
很多人论证黄金不断升值,有很好的回报率,于是论证黄金是宝贝,要作为终极支付手段,是未来金本位实施的基础.其实这些人完全不知道,正是因为其价值不断上扬,所以其失去作货币的资格.货币的基础,是价值稳定,而不是价值不断上扬.
黄金的供给是有限的,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迅速的。现在黄金的价格还不算高,因为黄金只是作为一般商品而存在,需求有限。但是如果黄金增加另外一个用途:作为世界货币而存在,那么将产生巨大的黄金货币需求,黄金价格将猛涨。这种猛涨从总体上说是不可逆的。与现在作为一般商品的黄金价格的缓慢上行不同,充当货币职能的黄金价格将更快地上行。除非在地球内部或者火星上发现像泥土那么多的金矿,并且开采成本很低----如果那样,黄金也就变成泥土了。
很多人在问,既然黄金不重要,为什么欧美国家要保留那么多黄金?又有很多人论证,黄金价格是在不断升值,因此越来越宝贵,所以黄金最适合作为货币。这些都是片面的理解。
黄金如果不作为货币,那么它的用处是有限的。黄金的价格在上扬,正如稀土金属的数量有限,其价格也会上扬。那么,请问欧美国家愿意大量出售稀土金属吗?欧美国家愿意开发自己本国的石油、矿藏拿来出售吗?所有这些资源,随着时间的增加,其价值都会增加,因此具有价值增值能力,也因此具有储备性。但正因为其价值在不断增加,所以人们都乐意收藏它,因此它无法作为货币。
真正的货币,如同我们使用钞票一样,我们花出去对钞票本身是不心疼的,心疼的是钞票背后的实物财富。但是黄金等价值不断增值的东西不同,我们花黄金出去,是对黄金本身心疼的,觉得它价值要不断上扬。请问,当人们喜欢货币本身超过货币代表的物质财富时,货币还能流通吗?
那么有人说,好,黄金即使不能作为货币,那既然它的价值不断上升,岂不是比货币更好?不错,如果在保持纸钞和保持黄金之间选择,我当然选择保持黄金。可是如果我拿纸钞去投资呢?投资的收益比存储黄金要高得多。那又有人问,既然如此,为什么欧美不把黄金换成其它投资?首先,正如版面一再有人提到的,美国对外投资,不需要用黄金来换资金,直接印就是了。其次,欧美对外投资还少吗?我倒要反问这些人一句:
为什么欧美不把自己对外的大部分投资换成黄金?什么微软啊,肯德基啊,IBM啊,都应该卖嘛,卖了换成黄金嘛。美国有8000吨黄金,才多少一点?不就2000来亿美金么?完全不够嘛。
尤其是很多人,对金本位完全不了解。他们以为黄金宝贵,我买来抱在怀里,于是我就能建立金本位了。什么是金本位?就是无论黄金价格如何上涨,你这个实行金本位的国家,都必须保证你的纸币与黄金固定比率无限制兑换。这样,金本位的基本条件就不满足:黄金价格不断上扬,纸币价格却不能不断上扬,因此保持固定比率兑换是不可能的。好笑的是,很多人还不理解为什么金本位下,要保证纸币对黄金固定比率的无限量兑换.
黄金要储备,但那只要吻合短期流动性就可以了.但是以其为终极支付手段的理由,认为其将要最终恢复世界货币的地位,因此大量存储黄金,就是非常愚蠢.
黄金的收益性,恰恰保证了它必定失去货币地位.这是不懂金本位的人所不能理解的.而收益性的资产有很多,即使是贵金属,还有远远比黄金价值更高的贵金属,这些贵金属同样可以随着时间增值.
作为中国这样的大国,当前最重要的,是布局我国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生产资料储备,包括能源,稀有金属等.然后布局未来开战后必须的军用物资,以及开战后世界可能紧缺的物资.铁矿石堆在那里就堆在那里,以一时的价格波动来衡量购买铁矿石收益是愚蠢的.这些都远比黄金储备重要.然后是人力素质的提高,提高技术水平.黄金只是资产储备的一种,它与其他贵金属的地位没有区别.中国目前大量持有美圆是错误的,但因为持有美圆,于是就转为大量存储黄金,也是愚蠢的.
看看黄金成为货币以及被驱逐出货币的历史,摘自<财富战争>:
第4节 良币与劣币:谁驱逐谁?
欧洲经济之落后,在选择足值货币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前面讲过,作为价值尺度的本位货币,应该只有一个。但是从罗马帝国时代开始,一直到1775年,欧洲竟然同时采取了多种商品作为本位货币,例如,罗马帝国同时把黄金、白银、铜等贵金属作为本位货币,而16世纪之后的欧洲,仍然把黄金和白银同时作为本位货币。
这使得我们想起前面那个老掉牙的故事:原始的经济,是很容易把多种实物都作为货币来使用的。
在货币史上,同时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货币作为本位货币的制度,叫复本位制。
复本位制分两种形式,一种是金银两币按其各自实际价流通的"平行本位制",如英国,金币"基尼"与银币"先令",就同时按市场比价流通;另一种是两币按国家法定比价流通的"双本位制"或"两币位制"也即通常所称的"复本位制"。
如前所说,一种商品要取得本位货币的地位,则其必须能和本位货币按固定比率自由兑换。
平行本位制,连本位货币都没有确定下来,体现了多实物货币的残余。这样的币制注定是不稳定的。
在通常所称的复本位制中,若其中一种货币由于更为足值等因素,使得其信誉大于另一种货币,则人们都愿意将信誉良好的货币藏起来,只使用劣质货币。这样,随着劣币的增加,良币将退出市场,其退出部分价值由劣币来补充。而货币总量可以变化很少,货币购买力保持相对稳定。这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原理。
如果劣币数量实在太多,以至于良币被替代完,则此时复本位的结果是国家良币大量流失,最后留下劣币,成为单本位。若此时继续增加劣币数量,就将增加货币总量,降低货币购买力。换句话说,将导致通货膨胀。
但劣币驱逐良币并不是任何情况下皆成立。在不考虑国家威权控制的情况下,取决于良币的数量是否足够,是否在满足了人们储蓄职能之后,还能满足市场供应。如果足够,则人们没有必要再收藏良币,也不会接受劣币支付,因此将发生良币驱逐劣币;如果不够,则发生劣币驱逐良币。
基于同样道理,在垄断货币可以按照固定比率自由兑换足值货币的情况下,若是足值货币数量缺乏,则足值货币将大量退出市场,其退出的部分价值由信誉较差的垄断货币来补充,而货币总量可以变化很少。西方国家纸币发行之初,由于黄金数量缺乏,又允许纸币与黄金按比率自由兑换,出现了纸币替代黄金,国家黄金储备被换成纸币的现象,所以使得当时的不少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纸币的发行价值必须等于贵金属如黄金的价值,或者提出货币内在价值论,或提出纸币发行必须以黄金等贵金属为储备的论点。
在垄断货币作为本位货币,并按市场价格自由兑换足值货币(即停止承诺按固定比率兑换)的情况下,足值货币价格将水涨船高,使得退出市场的动力减弱。垄断货币对足值货币的替代性减弱。此时垄断货币的发行,不会发生相互驱逐作用,而是使得货币发行总量增大,物价上涨。而国家足值货币储备也不会被消耗多少。足值货币将只承担价值储存和一般商品使用价值的作用。垄断货币作为本位货币,将完全依靠其发行数量与国家经济结构的关系表现其价值,与足值货币再无关系。
由于复本位制是不稳定的,所以,随着欧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775年,英国的货币制度开始过渡到货币选择的高级形态:单本位制。随后整个欧洲也逐渐选择了单本位制。为着大英帝国的利益,英国选择了黄金作为本位货币,这也迫使欧洲其它国家采用黄金作为本位货币。
但无论单本位还是复本位,足值货币制度都是实物交换经济的残余。因为足值货币从本质上说,不过就是使用特定材料生产的实物商品而已。既然是实物商品,那么其供给就是受到自然条件限制。例如,黄金的数量,就受到发掘的金矿数量限制。
第1章 中国梦魇:信用货币时代败于白银时代
如前所述,中国的货币制度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宋代发行的交子,是中国最早发行的纸币,也是全世界最早发行的纸币。
在欧洲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是瑞典。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银行(Bank of Stockholm)于公元1656年成立,于1661年开始发行纸币。这是一般研究经济史学者所认为欧洲最早发行的纸币。但就时间而言,已经比中国晚了六百余年。
自北宋由政府办理发行交子之后,纸币开始在中国使用。其流通的区域,起初以四川为主,也曾一度行使于陕西境内,但为时很短。到了南宋,纸币的流通逐渐普遍化。当时的纸币,除交子外,尚有会子、关子等名称。
由于纸币的大量出现,对纸币的调控办法,"称提"之术应运而生。
"称提"是南宋对兑换纸币进行调控的方法。主要发行管理原则有以下几个:
规定发行最高限额。如四川官交子的限额原来规定为每界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缗。当然,虽然理论上有发行最高限额,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官府的腐败,和中央的临时措施,往往导致纸币发行总量不断增大,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规定发行准备金。官交子每界发行须备本钱三十三万缗,约为发行总额的28%强。关于发行准备金面临的问题,同3.6.1。例如,虽然最初确定计划时,"相度秦凤、永兴两路盐钞,岁以百八十万缗为额" 。但是,处于财政困境的宋王朝统治者,总是忍不住要虚发盐钞。自熙宁十年(1077年)冬至元丰二年(1079年),解盐产量只有一百一十七万五千余席,而"通印给(盐钞)一百七十七万席",虚钞仍达五十九万余席 。
中国同时采用有价证券对纸币进行吞吐操作,以控制纸币总量。中国传统就有通过国家储备,买卖货物以控制市场上货币总量的平准法,但是那都主要是通过实物来进行。而南宋随着有价证券的发展,已经逐渐从吞吐实物,过渡到国家吞吐有价证券来调控货币。例如当时朝廷以盐钞为本大量回收当时正在贬值的当十钱 。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年),面对会子的不断贬值,朝廷诏令"行在榷货务、都茶场将请算茶、盐、香、矾钞引,权许收换第一界,自后每界收换如之" ,盐钞用作收换纸币的本钱。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到,现代国家的纸币调控之技术要素,在宋代已经基本成型。
元代中国的纸币调控技术进一步发展,演化为不兑换纸币制度。
叶李(公元1242年―1292年),字太白,杭州人。其向元世祖建议发行不兑换纸币,并于至元二十四年,颁布钞币条画十四条。其要点是在称提之术上,禁止私人买卖金银。人民可以保有金银,并可向平准库买卖,却不许用作私人交易。
这种先进的主权信用货币制度,在明代受到了欧洲贵金属货币制度的严重冲击。并在以后的时期中逐渐崩溃。
明代(1368~1644)货币有纸币、铜钱和白银。明前期主要用纸币,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清代(1616~1911)银、钱兼行。铜钱仿照明朝的制钱制度,由国家统一铸造发行,银锭则许民间自由铸造,因此各地的铸银在重量、成色上有不少差异,种类繁多。
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标志着中国主权信用货币制度的崩溃,和欧洲贵金属货币制度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16世纪60年代以前,外国白银对明朝中央政府财政的影响很小。1567 年,明朝弛海禁。从1528-1643年明朝太仓银库岁入数额表可以看到,4年以后,即1571年,马尼拉中西贸易开始,明朝银库收入迅速增加,从75000-86000公斤增加到116250公斤。进口白银开始发挥影响。到1577年银库收入达到163478公斤。直到明亡,政府每年的白银收入从来没有低于100000公斤。
白银货币,是足值实物货币。黄金货币,也是足值实物货币。为什么白银最后取代主权信用货币成为中国本位货币,而黄金却没有呢?
如前所述,如果几种货币并行,若其中一种货币由于更为足值等因素,使得其信誉大于另一种货币,则人们都愿意将信誉良好的货币藏起来,只使用劣质货币。这是劣币驱逐良币原理。但若良币的供给充足,在满足人们储藏需求后仍然有足够数量在市场上流通,则人们将拒绝接受劣币,劣币被淘汰出局,良币成为流通货币。此时,就成为良币驱逐劣币。
与黄金白银这两种足值实物货币相比,中国主权信用货币的信誉显然要低一些。特别是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本身都没有意识到黄金白银对中国未来的破坏性威胁,而去追逐贵金属货币。中国主权信用货币失去了最高统治威权的支持,从而成为不折不扣的劣币。
当时,黄金的数量呈世界性的缺乏。中国庞大的经济体,决定黄金货币的相对稀缺。而欧洲输入中国的大量白银,使得中国白银货币的相对充足。根据良币与劣币之关系原理,黄金因为数量过少,成为被驱逐的良币;白银因为数量充足,成为驱逐主权信用货币的良币。这就是中国明朝以后选择银本位而不是金本位的原因。
事实上,当时欧洲也是将黄金和白银同时作为本位货币,只有后来黄金的产量迅速提高,可以勉强满足经济需要时,白银才退出本位货币之列。
中国白银数量的迅速增大,使得白银本位建立成为可能。
1581年,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标志着中国银本位的正式确立。一条鞭法将大部分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折成银两缴纳,从政府的层面,承认了白银地位,同时否决了中国传统主权信用货币的权威。
从短期来看,根据"一条鞭"法,户丁只要出钱就可以免除力役,从而使户丁有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银两代替实物缴纳赋税,扩大了货币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一条鞭"法的实施和货币法的强化,使诸如南京、苏州、松江、宁波、漳州、广州等城市出现了经济上的繁荣。但是从长期来看,它标志着中国放弃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权信用货币制度,倒退回贵金属实物货币制度。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命运,就不再由自己控制,而是被世界黄金白银的动荡所左右。贵金属实物货币的所有弊端,中国都将承受。
更为严峻的是,自古以来都是奉行主权信用货币制度的中国,对贵金属实物货币制度,显然还非常生疏。贵金属实物货币制度下,最重要的是控制和预测贵金属币材的生产,从而决定金属货币的选择和储备。欧洲探寻新大陆的目的,就在于控制和预测黄金和白银的生产。如果不能从生产源头把握住贵金属币材,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储备,则实行贵金属实物货币制度的国家将陷入被人左右的悲惨境地。而中国作为当时足以左右世界经济走向的大国,却将黄金白银的价值看成是天然的,被动地从世界吞吐黄金白银,而没有去控制和预测世界黄金白银的生产。中国从实行一条鞭法这一天起,就是将自己的命运,放到被别人摆布的菜板上。
金融业在中国也蓬勃发展。据统计,1644年全国有当铺两万多家,1744年时北京有当铺六七百家。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数万两或十几万两。经营典当业的主要是商人,此外还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资设当铺,称为"官当"。当铺的业务除放款外,还接受存款,兼营兑换等。 明清时期还出现钱庄、银号、票号等新的金融机构。钱庄起源于明中叶,最初规模较小,主要从事兑换业。明末,钱庄逐渐发展成为从事经营接近近代金融业务的机构,除兑换铜钱、金银外,还兼营放款、存款等业务。银号最早出现于清初,经营业务与钱庄类似。钱庄、银号还发行钱票和银票,可以用来兑换铜钱和白银。随着钱庄、银号在全国普遍设立,清乾隆年间以后,银钱票的流通非常广泛。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因经营者主要是山西人,又称"山西票庄",起初只为商人办理汇款,后又兼办政府和官吏的公款汇兑和存、放款业务。除了民间自办的各种机构外,清政府也设立了官方的金融机构"官银钱号",从事各项金融业务。
金融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主权信用货币制度的崩溃和白银本位制度建立的背景下,各银庄票号,就相当于一个一个小的发钞机构。在白银供给过多时,这些金融品迅速扩张,加剧通货膨胀;在白银紧缩时,这些金融品迅速紧缩,加剧通货紧缩。从而加剧了中国的经济动荡 。见书对中央银行的阐述。
由于缺乏对白银的开采权,中国实行银本位,还导致必须用大量实物财富去换取白银。这使得财富向欧洲流失。
殖民地时期西属美洲生产了大约10万至13万吨的白银;其中向美洲以外地区输出了大约80%以上,这些白银的近一半流入了中国。
首先是通过阿卡普尔科与东方直接贸易流出的白银。
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4月27日,西班牙舰队抵达菲律宾的宿务岛,从而在南洋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1571年时又攻占了马尼拉,三年后开始了在该地的正式殖民统治。贸易史从此开始了西班牙人以菲律宾为基地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时期。
就整个美洲殖民地时期通过马尼拉流人中国的白银数量而言,庄国土在《16―18世纪白银流人中国数量估算》一文中指出,明季(1567―1643)从菲岛输人中国的白银约为7500万比索。而在1700―1840年间从菲岛输人中国的白银为9360万两左右。 按每两为1.33比索算.后者为12448.8万比索,与前者相加共为19948.8万比索,可见,从明季到19世纪初自菲岛输人中国的白银应不少于2亿比索。按每比索为36克计算,总计约为7200吨。
其次,流往欧洲再转输到中国的白银。
输往欧洲的白银通过两条渠道最终又到达了中国。一是西班牙金银船队每年载银从墨西哥和巴拿马地峡到西班牙的商业中心塞维利亚,再非法运到葡萄牙,与从秘鲁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走私到里斯本的白银一起装上大帆船,绕好望角运到果阿,它们在果阿卸掉欧洲货.再补充些通过地中海和中东贸易区渗透到印度的白银,经过马六甲运到澳门。葡萄牙人用白银为日本、印度、中东及西欧市场购买中国货。葡萄牙船此时每年从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在6000至30000公斤不等;二是西班牙金银船队运到塞维利亚的一部分白银被转运到阿姆斯特丹和伦敦,然后通过荷、英与中国的贸易而进入了中国。17世纪初,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开始将部分白银运到东南亚以购买胡椒、香料,更重要的是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昂贵物品。尽管这部分白银数量当时比较小,但仍受到早巳成为东南亚海上贸易中经济力量强大的中国商人的重视。荷兰和英国人都没有足够的易货商品来换取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中国人销售货物只收白银,"他们不喜欢金子,也不喜欢任何其他一种货物"。
万明先生认为,1570--1644年美洲通过欧洲转手运到东方的白银大约有8000吨,除去流人印度和奥斯曼外,其中大部分流入了中国,估计约有5000吨。
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提供了一张1500―1800年期间世界白银生产、出口和进口的图表。这张图表对美洲白银的去向给出一个清晰的表述,它表明16世纪美洲向欧洲输送了1.7万吨白银,欧洲没有向中国输送任何白银, 日本向中国输送2000吨白银。到17世纪,有2.7万吨白银从美洲运往欧洲,其中的1.3万吨(约占一半)被运往中国, 日本向中国输送了7000吨白银。到了18世纪,美洲向欧洲输送了5.4万吨白银,其中有2.6万吨(仍然是大约一半)转运到中国,日本则没有向中国输送白银。在1600―1800年期间总数约在3000吨到1万吨上升至2.5万吨。从这个图表中我们可以得知,在1500―1800年期间,欧洲从美洲收到9.8万吨白银,其中3.9万吨运往中国,5.9万吨留在欧洲。中国除从欧洲收到3.9万吨外,还从日本收到9000吨,又从美洲经马尼拉收到3000至2.5万吨,总计5.1万至7.7万吨白银。这个数目和留在欧洲的5.9万吨相差无几。
在大量研究基础上作出的估算,证明了占美洲产量近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极为庞大。因此,中国被形容为一个白银的"吸泵"和终极"秘窖"。
日本学者滨下武志在《纳贡贸易体系与现代亚洲》(1988)一文中也写到: "整个复杂的纳贡贸易结构的基础是由中国的价格结构决定的……纳贡贸易区组成了一个统一'白银'区,即白银成为中国持续贸易顺差的结算手段"。
与巨额白银输入对应的,是中国巨额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欧洲。美洲、欧洲成为了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获得央行货币的代价,不但是失去货币调控权,还失去了巨额的铸币税。有多少白银通过购买产品而进入中国,就有多少财富流出中国。这与今天中国出口获得巨额顺差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大的后果是一样的。
自此以后,中国政府失去了货币调控能力。经济的张缩,完全仰人鼻息。白银的流入带来了城市的繁荣,但也鼓励了商业投资和物价飞涨,使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趋于恶化。很多商人和手工业者被螺旋型的通货膨胀引向更加依赖货币经济的扩张,而货币经济发展本身依赖大量白银进口以增加货币的供应。
从1610年到明朝灭亡的1644年,进口白银大大减少,原因包括:美洲白银产量下降;1630年之前荷兰和英国对中国和西班牙航海的骚扰;1634―1635年西班牙国王的限制贸易政策;1639―1640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屠杀2万多名中国人的事件;荷兰封锁果阿和马六甲商道;日本德川幕府禁止日本人进行海外贸易。同时,中国国内明朝政府在1618―1636年为对付农民起义和满族入侵,将税收提高了7倍,投资人宁可将白银窖藏起来等待时机,由此造成流通中的白银大大减少和银贵钱贱,从而给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明王朝的灭亡并非仅仅因为这个时期白银进口的锐减,但白银减少必定加重了它的困难,动摇了它的稳定。
从铸币税收益的失去到货币调控权的丧失,中国经济注定走向深渊。
中国有远见卓识者早就预料到了主权信用货币体制被摧毁,贵金属实物货币占主导地位的严峻后果。这尤其表现在明清之际人们关于"银荒"问题的议论中。17世纪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在货币思想方面,否定赋税征银及白银流通。黄宗羲提出"废金银"的主张。王夫之也主张废金银而专用铜钱。可以说,他们的思想一方面是恢复到中国传统的主权信用货币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摆脱了金银天然具有价值的禁锢思想,勇敢地提出中国在世界货币格局中采取进攻手段的策略,以使中国起主导作用。
非常遗憾的是,这些中国先贤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重视。相反,一直到今天,不少学者还以为顾炎武等人的货币思想发展迟滞,是反资本主义而行之。这真是历史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之后, 1717年英国废除了白银的本位货币地位,引起世界诸国废除白银的狂潮;1931年英国再废除金本位;一直到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美国彻底废除金本位,世界进入主权信用货币体系时代。历史事态的发展证明了这些中国先贤的远见卓识。这种远见卓识随着中国越来越落后于世界,随着国人自信心的逐渐泯灭,已经越来越少了。
高度发达的宋、明文明,在原始的蒙古、后金文明面前落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伤痛。
而标志世界最先进的货币调控制度,在原始的实物货币制度面前落败,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梦魇。这个梦魇将伴随这个苦难的民族,一直到今天。
我们不能说货币制度是造成中华民族今天落后的唯一原因,但无疑它让我们这个民族承受的苦难更加深沉。
第2章 白银时代VS黄金时代:中国衰落和欧洲崛起
在良币与劣币的较量规律下,中国庞大的经济体,使得其选择了银本位。而欧洲相对弱小的经济体,一直是金银复本位制。
随着美洲和非洲金银开采量的扩张,黄金和白银供应量急剧增大,已经不需要将黄金和白银之总和作为货币来满足经济的需要。黄金和白银的生产扩张速度不是同比例的,因此就必然出现本书前面所说的复本位下良币驱逐劣币或者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
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从美洲、非洲掠夺来的黄金, 大部分弯转流入了英国。16世纪末西班牙控制了世界黄金开采量的83%。金银的大量流入,造成欧洲物价的上涨,出现第一次价格革命,对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7世纪葡萄牙为了对抗西班牙,而与英国结盟,并向英国的工业品开放了市场。此时在葡萄牙控制下的巴西黄金开发高潮兴起,但由于统治者的封建专制,葡萄牙成了黄金漏斗,大部分黄金流向了英国。仅流入英国国库的黄金就有600吨,再加上其他国家的流入,使英国迅速地积累了巨额的黄金,为英国的金本位体制提供了可靠的经济担保。所以此时发生的第二次价格革命,不仅没有影响英国的金融业,反而为英国商品的出口创造了条件,英国产品出口量占了全世界总量的1/4。
英国注意到了黄金和白银生产扩张的事实,同时注意到了白银的生产扩张更为迅猛的事实。如果白银以远远高于黄金的速度扩张,而黄金的扩张速度基本上能跟进经济发展速度,那么根据良币驱逐劣币原理,黄金对白银的驱逐,就是理所当然的。
在英国1819年就选用白银还是黄金作为本位币的国会辩论中,李嘉图就是出于对货币数量的考虑,使国会同意选用黄金而非白银作为英国的本位币。事实上,李嘉图起初本是支持银本位的,但后来几名技术人员的话影响了李嘉图,使他认识到,"机械特别适合于银矿使用,因此非常容易导致这种金属量的增加,并因此而使其价值发生变动"。
英国在持有巨额黄金的情况下,利用复本位下的套利法则,不断将越来越廉价的白银,按照复本位的固定比率向其它国家兑换成黄金,进行金银套购。在大多数欧洲和亚洲国家实行金本位制之前,英国已经利用套购方法,使得大量黄金流入了本国。
抛弃大量白银转而拥有足量黄金的英国,最后决定废除白银的本位货币地位,也即废除金银复本位制,率先于1717年施行了金本位制,并于1816年以颁布法令的形式来确定金本位制度,并于1821年在法律上实现了完全的金本位制。虽然英国具有足量的黄金,但整个欧洲来说,黄金数量仍然是不足的,因此其它国家不得不继续实行金银共同构成币材的复本位制度。这种权宜之计,使得黄金继续朝英国流入。
1850年,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发现黄金,黄金潮使世界黄金存量突然增加,黄金作为单一本位货币来满足欧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可能。紧接着,欧洲国家一个接着一个从银本位制转向了金本位制。到1880年,各主要工业国家相继采用了金本位制。
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率先看到了黄金和白银的供给前景,率先实行金银套购,获得了巨额黄金储备,并率先废除白银,实行金本位,由此奠定了金融霸主地位。
此时,中国已经进入清朝200多年。沉睡的中国仍然没有想到贵金属实物货币本位下的供需法则,对世界金银生产的格局一无所知。事实上在当时,即使中国意识到了金本位的威胁,以其庞大经济体的货币需求,也很难一时跟着转向金本位。倘若中国转向金本位,则必然导致当时世界性的黄金紧缺,由此导致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当然,衰退得最严重的,无疑是中国自己。所以除非中国有勇气重新恢复主权信用货币体系,否则将不得不延续银本位体系。如果中国试图采取金银复本位制,那必然由于要力图保持金银固定比价,而在世界体系中银价不断贬值的情况下,被更加严重地套购黄金,导致黄金加剧流失。
英国对欧洲实行金银套购,而欧洲则对中国实行金银套购。这就是当时的世界经济格局。
由于中国实行银本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白银的货币需求量大,而黄金则主要用于装饰、收藏等使用,并不用来完成支付手段功能。这样,中国的白银价格相对昂贵,而黄金相对便宜(但是,如果中国实行金本位,中国的黄金价格将会上扬,比欧洲更为昂贵)。而欧洲实行的是金本位,对黄金的需求大,对白银的需求却很少,同时世界白银的产量供给却迅速扩张,所以欧洲的黄金昂贵,而白银价格便宜。这样的结果,就是欧洲将大量的白银运送到中国,换取中国的黄金。由此,世界上的白银源源不断进入中国,中国的黄金源源不断流往欧洲。巨额贬值白银的流入,给中国带来了通货膨胀。
早在1609年,一位拥有25年在亚洲经商历史的葡萄牙商人佩德罗.德.芭萨就注意到:"通常1个金比索可以兑换5个或5个半银比索,如果中国白银发生短缺的话,从外地购买白银,价格就上升到l:6或6.5银比索。我所见到的最贵的和在广州城购买的黄金是7个银比索兑换1个金比索,我从没有看见比这个价格再高的了,而在西班牙,1个金比索通常值12个银比索,显而易见从中国购买黄金意味着可以产生75%至80%的利润。"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写到:"当欧亚初通贸易时,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金银比价,比欧洲高得多,……在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价通常为十对一,至多也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因此,对于航行印度的欧洲船舶,一般地说,银是最有价值的输运品。对于向马尼拉航行的阿卡普尔科船舶来说,也是如此。新大陆的银,实际就是依着这种种关系,而成为旧大陆两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把世界各处相隔遥远的地区联络起来的,大体上也以银的买卖为媒介。"
据弗林和吉拉尔德斯研究,美洲殖民地时期曾发生过两个套利周期,第一阶段是1540年代至1640年代的波多西周期。15世纪中期中国明朝纸币体系的完全崩溃导致了银币的替代和白银税收体系的建立。当时的中国拥有世界1/4的人口和比伦敦和巴黎大许多倍的城市,其"白银化"带来了巨大的全球反响。正是中国的需求压力引起了中国的白银价值两倍于世界其他地方,这种悬殊的差价反过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白银。在16世纪初,中国的金与银比价是l:6,而欧洲为l:12,波斯为1:10,印度为1:8。到16世纪末,广东的金与银比价为l:5.5或1:7,而西班牙为l:12.5或1:14。"这表明中国白银的价格是西班牙的两倍。"同期在日本二者之比为l:10,在莫卧儿的印度为1:9。有不少档案文献表明当时的商人意识到中国的白银价格大大高于世界其他的地方。直到17世纪40年代中国的白银价格才最后降低到与其他地方的价格大致均衡的程度。在17世纪的后半期是一个世界白银价格相对稳定的时期,但仍有比较少量的白银继续流入中国。
第二阶段是1700―1750年的墨西哥白银周期。18世纪,由于美洲新作物的引进,促使中国的耕种面积扩大了1/2,人口增长了3倍,这时中国经济已经"白银化",这样的人口爆炸也就意味着中国对白银需求的巨大增加,由此致使中国白银价格比世界其他地方高出50%。在18世纪前半期中国的金银比价保持在l:10―11.而欧洲为l:15。中国高出欧洲50%的利差导致了18世纪墨西哥白银生产的繁荣,世界各地的白银再次争先恐后地大量地输人中国。虽然18世纪的利差明显小于上一个白银周期,但由于输入的数量增大.所以,很难说获利就减少。仅18世纪墨西哥就铸造了10亿多比索的银币,大量白银的进口,最终"到1750年以后.中国的金银比价上升到l:15,而欧洲则下降为l:14.5一14.8。在第一个阶段,全球白银价格趋于均衡的过程用了一个多世纪,而第二阶段的均衡的过程仅花费了50年的时间。
黄金的流失,白银的贬值,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从国内来看,白银的过多导致中国通涨危机;从国际来看,中国耗费大量物质财富获得的白银收入,转眼就损失殆尽。
本来中国并不是没有短暂的机会。黄金与白银的开采量虽然都迅速增长,但是黄金的增长速度还是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这使得币材又开始不足。因此白银重新成为本位货币成为可能。世界性通货紧缩使世界上要求恢复白银本位的呼声非常之高。1896年,美国民主党的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就以此为政纲竞选美国总统。
然而,早在1887年,正是黄金的紧缩促使苏格兰三位化学家发明了氰化法,这种方法可以从低级别的矿石中提炼出黄金。1896年,非洲的金矿使用这种方法使世界黄金量突然大增,黄金数量的增加使得黄金与当时的经济相比不再紧缺,不再需要白银来补充币材,银本位终于走向了历史的终点。而布莱恩的政治前程也由此断送。
白银在世界上失去了货币地位。全世界弃白银不用而造成白银世界市场价格下跌,使当时仍然采用银本位的中国的货币价值下降。从那时起,中国的国库储银总是不够用,买枪买炮买军舰总是没有足够的银钱。
对于中国来说,最可悲哀的,还是主权货币调控权力的丧失。白银的贬值,给中国造成深重的灾难;白银的升值,同样会给中国造成深重的灾难。这才是中国采用贵金属实物货币制度的无奈之处。
1933年,美国罗斯福总统为了争取白银集团的支持,颁布了白银购买计划。白银购买计划的本意是想通过提升白银价格,为白银生产商提供补偿。但白银价格的上升使当时中国的白银货币,相对于世界各国货币升值。本来,中国白银价值的上扬,对于拥有大量白银的中国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的购买力也上升了。但是由于失去了主权货币控制权,美国对白银的购买,相当于抽紧了中国的银根,导致中国基础货币紧缩,出现大面积的经济萧条。与此同时,由于白银升值导致中国出口价格上扬,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双重打击之下,中国国民政府不得不退出银本位,转向金本位。然而中国经济继续受着黄金供应量的制约,货币缺乏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如果中国当时实行的是主权信用货币制度,则在本币升值的时候,采取货币扩张政策,就可以有效地抵御货币不足和出口困境,从而摆脱经济危机。
第3章 骑在金本位上的世界货币:英镑
英国通过殖民地掠夺、贸易和金银套购,拥有了巨量的黄金,然后废除白银的本位货币地位,实行金本位。随着世界黄金开采量的进一步增多,和白银超过经济发展程度的迅速增多,欧洲和美国相继采取了金本位制度。觉醒迟钝的国家,无一例外都遭受了黄金被套购,从而黄金流失的命运。
在完全的金本位体制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融化,可以自由兑换辅币和银行券等价值符号,实质上是可以自由利用黄金或金币创造信用;可以自由的输出入国境,以保证物价与汇率的稳定。
根据准备金原理,英国以黄金做准备,可以发行自由兑换黄金的英镑。由于凭借此英镑可以自由从英国提取黄金,因此英镑的信誉等级非常高,结合其便于携带等特点,可以直接等价于黄金。拥有英镑的人其实并不关心是否一定要兑换成黄金,而是关心是否能买到等值黄金购买的商品,因此英国并不需要兑现所有的英镑,而只需要保持一定比例的黄金准备就可以了。这样,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与此相应的,是英国获得巨额的铸币税。换句话说,由于英镑成为了世界货币,英国只要源源不断地印刷钞票来满足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外汇大量储备和交易需求,就可以向英国换回巨量的实物财富。
凭借英镑世界货币的体系,当时的世界经济,取决于英镑的张缩。在黄金供应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英镑作为世界货币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当时,英国是国际资本供给的最主要来源国,直到1914年,它还占全部资本输出的43%的份额,它作为对外贷款国的记录在整个国际投资史上都未被打破。伦敦是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各国同英国的经济往来以及它们之间的大部分商业关系都需要通过率先实行金本位制的英国筹措资金。
一战前,虽然英国工业实力相对美国、德国而言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对外贸易也长期处于逆差地位,但其国际收支却能长期维持顺差的有利局面。究其原因,英国主要是利用英镑的特殊地位,获取了大量的铸币税,"使得英国的黄金储量远远低于其对外国的短期负债",因而英国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和贷款,而巨额利润和利息的回报加上其他海外服务业方面的收入,不仅弥补了对外贸易逆差的差额,还进一步壮大了英国的经济实力,从而延缓了英国霸权的衰落。
利用伦敦世界金融中心和英镑国际货币的优势,英国扮演了世界央行的角色。同时,由于准备金制度,英镑的数量远远超过黄金准备量,因此英国的黄金准备只要些微变化,就可以通过英镑的成倍扩张和收缩,成倍地吞吐黄金,从而控制世界市场的黄金和英镑供应,以此谋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英国对黄金的控制,有三种方法。
一种是直接用英镑买卖黄金。当世界市场上的黄金供应过多导致有贬值压力时,英格兰银行用英镑购买黄金,从而通过英镑扩张和黄金紧缩,维持英镑和黄金比价。当世界市场上的黄金供应不足而导致英镑有贬值压力时,英格兰银行用黄金购买英镑,从而通过黄金扩张和英镑紧缩,维持英镑和黄金比价。
另一种则是通过利率调整,即通过英格兰银行对银行贴现率进行调整,来控制英镑和黄金的比价。当英镑趋于贬值而被抛售,以换成黄金外流时,英格兰银行提高贴现率,迫使伦敦金融市场利率相应提高,从而使黄金回流购买英镑,增加英镑的黄金准备比率,英镑坚挺。当国内黄金过度膨胀导致英镑趋于升值时,英格兰银行降低银行贴现率,使得英镑兑换成黄金外流改变英镑强势。从而可以稳定英镑与黄金的比价。在英国占支配地位的时代,货币金融力量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权力资源。
第三种,则是前两种方法与英镑独立张缩(如信贷、资本输出等方式)的相互配合,以调控黄金与英镑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例。前两种方法是防守型的,以保证英镑与黄金的固定比价。而第三种方法是进攻型的,它可以在确保英镑与黄金固定比价的同时,对世界上的黄金进行吞吐,以造成黄金供应的波动,导致黄金相对其它国家货币的汇率变化,从而在人为的黄金危机中获取套利。例如,如果英国要压低黄金价格,它可以卖出黄金收回英镑,并将英镑通过信贷等形式独立扩张,使得黄金与英镑保持固定比价的同时,世界上黄金供应过多,压低黄金相对其它国家货币的价格,当然,也压低了英镑价格。反之,也可以抬高黄金和英镑价格。所以,并不是说,在金本位下,黄金就完全不受操控;也不是说,在金本位下,英镑的价值就不会波动。
通过前两种方法的结合,只要世界黄金供应量随着经济相对稳定地按比例增长,英国都能通过黄金的吞吐,在一定准备金比率下,实现与黄金保持固定比值的英镑扩张,获得相应的世界货币铸币税。而通过第三种方法,英国可以通过对黄金的操纵权,从黄金的国际价格波动中获取套利。
但是,如果世界黄金供应量出现与经济太大的差距,例如黄金供应量如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速度,英国为了维持英镑世界货币的地位,将不得不使英镑的发行速度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相对稳定,以完成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样,就必然导致英镑的发行速度远远超过黄金的增长速度,从而不断降低英镑的黄金准备比率,最后英镑相对黄金贬值。如果英国试图维持英镑与黄金的固定比价,必然导致自己的黄金被回流的英镑置换,出现黄金大量流失的局面。
英镑的这种地位,与二战后美圆的世界货币地位是一样的 。
自此,以金本位为基础的世界货币体系:英镑体系,建立起来了。凭借着贸易和套购获得的巨额黄金,凭借着世界货币的铸币税特权,凭借着世界央行的货币调控特权,英国成为统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这一切,都是英国率先发现银本位的不足,并果断地不惜冒天下之大不讳予以抛弃,确立有利于自己的金本位,而取得的成就。如果英国固步自封,不敢为天下先,没有自己开创新天地的勇气,也许到今天,仍然是被孤立在几个小岛上的小国而已。
白银生来不是货币,黄金也不是。货币生来不是黄金,也不是白银。实力、智慧和权力,才是货币背后的推动力量。货币的历史,是人类战争历史的浓缩。
第4章 一战英国再废金本位
在符合英国国家利益的时候,黄金被英国选为本位货币。当它不符合英国国家利益时,英国就果断地否决其货币地位。
大约在1870年以后,美国的实际收入和生产率就已经超过西欧,之后美国和欧洲的差距开始拉大。到20世纪中期,欧洲的人均产量大约只有美国的一半。直到现在,美国和欧洲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仍然有大约20%。根据斯坦福大学的Moses Abramovitz和Paul David等人的研究,美国在19世纪末的经济崛起主要是因为其领土的扩张、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收入增长、广阔的国土蕴藏着大量的能源和矿产品、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由于相对于利息水平而言,美国的工资水平较高,其促进了人力资源质量的发展,反过来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水平。到1913年,美国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由于交通运输的改善、语言的统一、收入分配相对平均,以及内战之后形成的统一的货币体系,美国的国内市场得以迅速整合,并相当于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总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的巨额支出和本国生产的停滞,使得巨额黄金流入美国。一战结束后,美国已经占据世界上1/3的黄金。在此情况下,各参战国不得不实行黄金禁运和停止纸币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实际上已经解体。
一战后,1922年在意大利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上,决定采用"节约黄金"的原则.除美国实行金本位制外,英法实行金块本位制,其他国家多实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的特点是:国内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银行券只能有限制地兑换金块。而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其主要特点是: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和金币,只能兑换外汇。该国货币一般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后者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从而间接实行了金本位制。
无论金块本位还是金汇兑本位,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国家为了保护有限的黄金资源,不愿意对黄金实行自由兑换。只有在国家必须使用黄金支付的场合(即满足限制条件的场合),才愿意按照既定比价支付黄金。
即使如此,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都不过是黄金缺乏下的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当黄金的供应量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时,任何权宜之计都最终无法长久。
但对英国来说,某种意义上被逼进了死胡同。战后的英国由于部分殖民地市场丧失,各国购买力锐减,美日商品竞争的影响,国外市场日益缩减,从此英国工商业呈现出衰退现象,动摇了其世界霸主地位。为了维护英镑的权威地位,英国于战后的1925年又恢复了一度停止的金本位制度。
不过现在的英国面对的,是一个黄金大量为美国等少数国家控制的战后经济。本来对于战后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黄金供应总量已经无法跟上世界经济发展速度。但对于世界经济来说,由于需要一段恢复时间,因此世界黄金总量并不缺乏。在传统的金本位下,美国拥有巨量的黄金,将导致美国物价膨胀,形成美国贸易逆差,从而黄金流出美国,弥补世界黄金的不足。但美联储采用了新的黄金控制策略,即政府大量发行国债,并提高贴现率,紧缩通货,吸收黄金,从而将黄金置于政府手中。1934年美国采用了有限的金本位制,尽管美元和黄金仍然有官定的比价(35美元一盎司黄金),但是美国财政部仅仅按照这一比率和中央银行交易,私人交易者已经无法直接兑换黄金。这样,巨额的黄金被美国冻结了。一个战后萎缩的世界经济,反而出现了世界性的黄金缺乏。
在黄金大量为美国等少数国家控制下的经济,英国恢复金本位,注定是一场不自量力的闹剧。因为游戏规则已经被美国改变了。
1923年,凯恩斯首先觉察到了美国这一做法的含义。在其著作《货币改革论》中,他说:"从那一天起黄金被一些仍然空口好话的最后一个国家废止了其货币作用。美圆本位就是在这个金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过去两年中美国装出维护金本位的样子,实际上它建立了美圆本位。它不但没有保证美圆值适应黄金值,相反,它准备不惜付出巨大代价使黄金值适应美圆值。这就是一个富国把新计谋与旧的损人利己方法结合的手段。它享有哈佛经济学试验室设计的最新科学进步,而同时却让国会去相信决不允许轻率地背弃已由邓吉、达赖厄斯、康斯坦丁、利夫普尔爵士以及参议院奥尔德里奇等人的智慧和经验使之神圣化的硬通货。"
哈罗德评价道:"现在形势完全变了,因为黄金已经为美国大量吸收,堪称金本位的独立实体已经不复存在,金本位简直就是美圆本位,同时,美圆已经是一种管理通货.联邦储备银行据认为根据黄金进出与基金对负债之比赖以制约其贴现政策的理论已经寿终正寝了。"
此时英国还是世界的霸主,如果它断然决定废除金本位,建立二战后凯恩斯提出的世界信用货币的话,未必没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英国企图重新建立金本位,在建立金本位失败后,又仅仅宣布废除金本位,这使得它失去了在世界货币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权。
美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与其黄金紧缩政策是主要原因。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生产率却猛增了55%。与此同时,由于美国的紧缩黄金政策,使得世界性购买力不足,美国出口受到压制。这样,内需外需双重不足,必然导致美国供需最终失去平衡而发生危机,出现供大于求的萧条。巨量的黄金一方面为政府所持有,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投资机会成为游离资本脱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世界实体经济出现黄金结构性紧缺。
之所以说结构性紧缺,是因为此时世界性黄金总量并不匮乏。相反,在世界通货紧缩的时候,黄金的产量却在大增。1932年,世界黄金产量达二百万吨,这个数量几乎是自古到19世纪中叶全部累积的货币性黄金的一半。1938年,世界黄金又比1932年高出了50%。各国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在1929年有四千万吨,十年后激增至六千万吨,总值从一百亿美元升至二百五十亿美元。1939年,世界上的货币储备所保存的黄金已经多到即使所有的货币全都用金币流通也不成问题。 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而从1934年到 1939年,输入美国黄金总量高达九十六亿美元,其中20%来自法国。到了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全世界约有二百亿美元的黄金或60%的货币性黄金放在美国,而在1913年是23%,1929是38%。这些储备黄金总量达一万五千吨以上,相当于那个时期全世界十二年的黄金产量。这个时期,美国的金库也像当年的亚洲,是"黄金的墓地",并没有往外流出黄金。而且,美国准备无限量以35美元每盎司黄金的固定价格收购,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伯恩斯坦抒情地概括道:"美元与黄金的关系就像天空一颗不动的星,其他所有的星星都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
因此,黄金的结构性紧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黄金在国家之间的分配不均导致的资金紧缺,一个是黄金在美国内部的投资和消费部类间分配失衡导致的资金紧缺。
这样,在世界黄金总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出现了世界性的黄金紧缺。
英国、德国等国家,成了摆上祭坛的牺牲品。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由于货币受到金本位制的制约,不能满足人们的劳动的需要,资本主义货币信用领域的危机与混乱的日趋严重,世界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缩减了44%,国际贸易衰落了近2/3。危机期间英国国际收支状况急剧恶化,而各国却纷纷向英国兑换黄金,给英国的金本位制敲响了丧钟。在国际收支逆差加重尤其是国际性有收缩的总背景下,许多大银行接连破产,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全线崩溃。到1931年6月17日,德国流失黄金14亿马克,黄金储备率由60%下降为48%,黄金储备量由5.28亿美元减少到2.34亿美元,减少了55.7%。(一战后德国并没有直接付出多少经济代价,相反,1924年9月至1931年7月,德国共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约合27亿美元),而同期德国从美、英等国得到的贷款约为210亿金马克(约合50亿美元)。当然,德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英国黄金储备由7.18亿美元减少到5.88亿美元,减少18.1%。1931年7月,德国宣布停止偿付赔款、外债,严格管制外汇、禁止黄金交易和黄金输出,使金本位制解体;9月,英国政府宣布停止黄金兑现,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
一年后,在四十七个采用金本位制的国家当中,只有美国、法国、瑞士、荷兰以及比利时仍采用金本位制。六年后,已没有一个国家允许人民将货币或存款兑换成黄金。
在1929年开始的十年通缩环境下,每种货币都对黄金贬值了,就像黄金从每盎司20.67美元升至35美元一样。另一方面,所有国家的商品与劳务价格都大幅下降,30年代中期,每盎司黄金可以买到的商品与劳务是1929 年的两倍。
尽管美国经济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在二战之前,美元却始终没有取代英镑的地位。英镑仍然作为国际货币和储备货币,地位有所衰落,但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仍然和其经济实力存在较大的反差。美国还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树立美圆的绝对霸权。但是美国已经开始积极地试图主导世界金融体系了。美圆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早迟而已。
这样,一战后,世界进入了多极世界。黄金结构性失衡导致的稀缺,使得它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荣耀。主权信用货币体系开始浮现出水面。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220.2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