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1日星期五

三个“我”以及三种“走”―浅说Never let me go(转寄)

发信人: yaleview (思想已死的时代), 信区: Movie
标 题: 三个"我"以及三种"走"―浅说Never let me go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Jan 5 11:19:26 2011), 站内

三个"我"以及三种"走"
――对电影"别让我走"的一种浅层次理解

首先需要声明,这不是一篇影评,只是一个普通的电影爱好者对一部电影的一种个人理
解,一种可能理解。个人理解欢迎合理的批评,不欢迎无理取闹的抬杠。

昨天晚上看了Never let me go(中文译名"别让我走"),很有些感慨,今早起来便想写点
东西,但是因为感冒严重,无心费神,原计划中的长文只能搁浅,这里仅就自己理解这
部电影的主要轮廓表达一下。因为简略,尽量围绕电影中可以找到剧情支撑的内容展开

我对这部片子的理解是:片子存在三个层面的矛盾,从而决定了片子具有三层结构,进而
形成了三层意义上的"我",及最后三个"我"的的不同结局--及三种走法。

先说三层矛盾,及三种结构

第一,电影中,主人公Kathy,Ruth,和Tommy之间的爱情故事。这是电影的纯显现情节。
这部分情节占据了电影了主体性前景画面,我称之为此片的显性层面。

第二,电影中,作为人类豢养的、为人类提供器官移植的克隆人群体,与正常人类之间
的关系,这个情节是在以海尔森寄宿学校(其实就是克隆人豢养农场)为克隆人代表的
学生、与在电影中没有出场的人类中的"器官移植接受者"之间展开的。因为学生是出场
者,而移植接受人为未出场者,所以,我称这一层为半显半隐层面。这是电影的中景。

第三,当Kathy和Tommy最后来到"画廊夫人"家里,试图掏出自己精心制作的图画,试图
取得"缓捐"的资格时,海尔森寄宿学校的校长此刻现身,她的话里揭示了此片深藏的后
景部分,即此片的隐形层面:人类自身价值、良知与自身面对疾病、死亡的恐惧之间存
在的博弈。海尔森学校的存在,作为部分良知尚存者试图向整个世界证明"克隆人是存在
心灵的活生生的人"的实验场所,它的倒闭,标志着心灵向肉身的彻底缴械,价值良知的
彻底泯灭。最后这一层恰如校长所说:"成立艺廊不是要检视你们的灵魂,而是要看你们
有没有灵魂"(引自电影中文字幕),而最后能否证明克隆人是否有没有灵魂已经不重要了
,即便能证明有也没用了,因为"如果要人们重回黑暗,为各种癌症和罕见疾病所苦,他
们只会断然拒绝" (引自电影中文字幕)。这一层次为电影的后景层面,因为这一部分几
乎只存在于校长最后的画龙点睛之语里,所以,我称之为隐形层面。

三层结构决定了故事情节的展开

对于此片情节的展开,只能"从后往前"看,才能看出各个层面上发展的"必然性"。

后景即隐形层面里,人们类科技的巨大进步,克隆技术的出现,为人类避免疾病的折磨
,延缓死亡,提供了一种"替换身体零件的"技术可能性。但是这种"豢养"克隆人以便为
人提供"替换零件"的行为,在一个道德高度可欲性的社会,是很难实现的。但是现代社
会里,各种终极关怀诸多领域的退出,个人价值正当性的进驻,个人权利的空前膨胀,
却为"克隆人豢养"和"零件替换"提供了突破道德、价值的可能,作为最后坚守的只能是
人类仅存的良知了。

继后景出现的中景中,豢养克隆人,利用克隆人为人类提供器官移植已经成为现实,一
部分"克隆人"保护者,试图推翻这种在他们看来"残忍"的行为,在个人正当性弥漫的现
代社会,保护者能够做的就是向世界证明:克隆人与正常的自然人类一样,一样的证据
就是他们也有是有"心灵"的,而非纯粹的肉体存在。海尔森作为这个证明的试验场便应
运而生,艺术画廊的存在便成了向世界证明心灵存在的"证据点";编织恐吓孩子们不让
其跨越篱笆的恐怖故事是试验进行的基本规则;Lucy老师试图向孩子们讲述真相,但她
的"真相论"却可能破坏试验,导致海尔森论证的失败,被辞退也是应有之义。

从中景即半显半隐层面,站在克隆人的角度来讲,故事进展就表现为:众多克隆人相信
了一个"情人通过证明真爱"从而可以取得"缓捐"的谣言--正是海尔森学校本身的存在,
为这个谣言的存在提供了空间,因为它本身的试验性蕴含了一种可能性。海尔森学校的
存在,证明了两种结果:克隆人心灵的存在,自然人良知的泯灭。

克隆人"心灵"的存在,在前景故事(即电影的显性层面)中表现为:Kathy和Tommy的情意
之合,Ruth和Tommy的性欲之合,以及Ruth的嫉妒之心。这是画面上清晰地展现出来的-
-也是整个画面最为表层的东西。

自然人良知的泯灭,带来的结果有:海尔森寄宿学校的消亡--证明已经毫无意义,Kath
y和Tommy携手寻求希望的彻底破灭,及Tommy在公路上发出的强烈怒吼,这一声怒吼,是
命运的绝望,更是对现代社会人心的冷漠的震颤,它如轰鸣雷声,直达影片的后景中那
些未曾出场的"人心"。


三个层面决定了三种意义上的"我",及三种结局--即"我"的"走"法

最后,我将本文想要表达的三层意义上的"我"(me),及三种结局--"走"(go),做一个简要
总结。

第一层意义上/前景层面: "我"可以是爱情,never let me go,--不要让爱情离我而去,
这是Kathy的面对着Ruth嫉妒之时,内心最深切的愿望。最后的结局,Ruth接受作为一个
克隆人宿命的安排,捐赠器官若干次后死亡,临走前给了Kathy画廊夫人的地址。这是拯
救爱情的"走"法,也是为自己嫉妒之心赎罪的解脱。

第二层意义上/中景层面:"我"可以是求生意志。克隆人作为具有心灵的"活人",表达出
的强烈的求生意志,Tommy那一声怒吼是对这种愿望最强音的绝望表达,在电影最后一幅
画面中,Kahty面向一片原野,是这种愿望的希望表达。

第三层意义上/后经层面:"我"可以是"人心中的良知"。海尔森的无意义结局预示了一种
隐忧,Kathy面向的那一片充满希望原野,也是面向诸位观众的。这个问题的结局因在未
来,所以,处在今天的我们不得而知。

Kathy说,她已经接到了"捐赠通知",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已经接到了太多通知,"一个月
之后",Kathy必须接受一个克隆人注定的命运,因为她没的选择。我们面对者掌控我们
疾病和死亡的命运,也没得选择,这是人心恐惧的根源,"海尔森证明"沦为无意义的底
音,但是却是托辞。正因我们被命运掌控,所以我们才深刻洞悉生命存在的高贵,才孜
孜以求的追寻属于我们的自由,那么怎么有一天,我们可以反过来去将自己一首开创的
价值埋葬在我们无边的欲壑里?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康德意义上的一句话结束本文:"我们处于无所不在的被因果包围的
必然之中,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有所选择"。--那些高贵的选择。

(私人文字,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

热心是活该的墓志铭,冷漠是畅快的通行证。
――――――――yaleview


※ 修改:・yaleview 于 Jan 5 15:42:24 2011 修改本文・[FROM: 59.66.84.*]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59.66.84.*]

2011年1月19日星期三

关于租房子的一点信息分享(主要针对中介)(转寄)

发信人: LareinaGuo (盼盼), 信区: HouseRent
标 题: 关于租房子的一点信息分享(主要针对中介)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Jan 14 17:45:04 2011), 站内

最近租房子,被中介溜得腿都细了
还是有点经验跟大家分享的。
1、中介拿房
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房东自己去中介登记,一般比较少,据说房租超过3500的房子,中介费是由房东出的;二是中介业务员自己贴租房广告,"本人刚毕业,附近工作,急租一套住房,房租可半年付/年付"之类,房东按照贴的急租广告打过去电话,告知房屋位置,房间内大致情况,得到一句"我再考虑一下"之类,于是接下来就是房屋中介公司联系房东了。

2、关于中介费
所谓的一个月租金的"信息服务费",就是我们常说的中介费,一般也分人对待。通常我们会把这个作为一个默认的中介公司规定,其实不然。这个价钱是活的,在中介公司没有所谓的一定是一个月租金一说,中介业务员可以称自己一个月没开单,跟我们收取3000,回去报2000,自己截留1000,也可以回去报1000,截留2000,当然还有一些是可以私下讨价还价的,不经过中介公司,只通过中介业务员,这样可以跟房东直接签约,付给中间的业务员一笔介绍费。
不过,目前有些中介公司已经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拿房的时候就跟房东签约,然后再转租,虽然是转租,但还是要收取中介费,而且房子是跟房东、中介公司三方签,据说房东事先跟中介签过合同还不能把房子私自处理,不知真假,个人估计可能性不大。
所以给出的建议是:我们不妨也可以跟中介讲讲价,前提是已经满意所介绍房子之后;当然如果是已经见过房东,留下联系方式的情况,议价空间更大。

3、黑中介
有些业务员素质不是很高,大家不可不防,比如说收取我们的定金之后,有可能直接闪人或消失,一般这样的情况发生的这个业务员要离开中介公司或离京的时候,大家注意一下应该没什么的。

4、关于押金
没什么好说的,很多朋友遇到的情况都是押金不退,押多少亏多少;也有一部分是根据情况退一半的,或者双方协商退还金额的数量;鲜有听到押金全额退还的。

5、关于保护费。
如果是租商铺,据说通过中介公司租到的商铺很少有人敢去捣乱,只是据说,没有经过考证,理由给出的是,房产中介的老总跟有关部门有关人员有很好的关系之类,不清楚。

6、关于本版房东直租。
忍不住说一点:发现版上的房子租金要的都比市场价高30%,同样位置、同样条件的房子,在赶集网上面标价2400,在本版标价就可以3000甚至更高,并且,赶集网上面房东发布信息并没有规定两居室一定住几个人,本版有些房东不仅价高,而且要求也多。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当然不能说什么,版上房东觉得版上朋友有这样的支付能力,或者说自己有这样的出租偏好,也无可厚非,利益博弈的问题而已。

以上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希望版友们租房顺利。

--
本是萝卜白菜,却想象着香菇木耳的命运,于是纠结,啥时候大悟呢?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119.161.164.*]

The Social Network(转寄)

发信人: AmIHere (I wish I be here~~), 信区: Movie
标 题: The Social Network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Jan 19 03:32:23 2011), 站内


奥斯卡将近,The Social Network在横扫几乎所有前哨站的情况下,几乎已经可以保证
拿下小金人了。It is one of the best films of 2010, if not THE best.

1、 关于"真实"
首先需要说清楚的是,The Social Network is not, and not supposed to be,
"real", or "true" to the "historical fact". 和所有或称赞或诋毁主人公的
号称"真实"的传记片一样,电影里的真实从来都是打了折扣的,更何况是这样一部关
于Facebook这一网络时代象征的电影:What is the most critical character about
this Internet era? Every-freaking-thing, is not just simply true or false.

因此,影片中的Zuckerberg的所作所为,及其背后的各种动机、感情,都严格遵循着影
片本身的逻辑��这一点后面详叙��和真实的Zuckerberg的行为、动机或者感情都没
有直接关系。不可否认,Aaron Sorkin在这片子里通过大量地编派,居高临下、毫不客
气地bs了IQ极高EQ极低的geek、养尊处优但又最终被横摆一道的高材生、以所谓的
social experience, aka getting laid, 为全部生活重心的年轻一代,等等等等。
Zuckerberg和他的故事,正好是一个Sorkin可以加以利用的完美符号和载体。除非是
Zuckerberg本人,或者他的死忠粉丝,或者相信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Zuckerberg,那普
通观众大可不必为这一点大动肝火。当然,Sorkin本人都在Golden Globe领奖时主动向
Zuckerberg示好了,so leave it. 毕竟,没人想把他当成Sarah Palin来挖苦。

另有一点,有一位朋友对这片最大的不满竟然是编程场面太假、工作环境太wild,表
示"计算机天才,不是装出来的"……也许这正好说明了我是一个多么不合格的IT民
工。只是,且不说这一点和电影本身没有半点关系;但至少在我看来,已经足够真实
��那些片中塑造的"计算机天才",当然仍然有那种stereotyped geek的成分,只
是,美国的天才们,完全有可能是这样的��实际上,这已经可以算是片子里最"贴近
生活"的部分了。

2、 关于角色
把影片角色和真实人物的联系降低到最小程度以后,就可以更关注电影本身给他们安排
的动机和逻辑了,这里主要是指三个主角之间的关系。另外我还想特别提出的很有意思
的一点,就是影片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

首先是Zuckerberg。最终,我们并不知道他是不是因为嫉妒Eduardo加入了Phoenix才把
喂鸡的故事泄露出去,是不是同样因此狠狠涮了Eduardo,以及是不是他举报了Sean
Parker��我也是直到Marylin在最后提出这一点的时候才想到这个可能性:和陪审团
一样,都是farm animal。但从一开头(也是全片最精彩的一幕之一)就可以确定,
Mark明显缺乏最基本的社交技能,而与"女友"的分手则促成了facemash的建立,并进
一步成为了一切故事的开端。到此,一个最重要的伏笔已经被埋下,并且将贯穿全片,
构成Mark所有行为的合理解释。众多的其他原因,比如be cool, be rich之类,都仅仅
是额外因素。Sorkin给主角安排的核心动机,只有一个词:女人。这个核心动机是如此
的……幼稚,以致于结尾时对开头的呼应必然遭到许多人的耻笑。但无论如何,这一呼
应构造了一个完整的戏剧结构��戏骨,而所有其他的一切,比如人际交往、尔虞我诈
等等,都是附着于其上的戏肉。这些戏肉不是完全由创作者安排的,还取决于观众的视
角,因此这里就不在这个方向上讨论了。

那么,参考这个动机,再来看Mark与Sean Parker,甚至Eduardo之间的关系。同样有人
指出,Sean Parker原本也是骨灰级的geek,但这不是他在本片中要"扮演"的角色。
而且参考他的事迹,此时他早已跳出了geek的范畴。剧本需要Sean是一位倾倒全场的大
忽悠……然而,除了第一顿晚饭之外,其后Mark和Sean的两次重要对话如下:一是在吵
闹的迪厅里,Mark首先提到的是Sean那位身为Victoria's Secret模特的女伴;二是在
最后的Party之前,Mark同样对Sean和那位新实习生的关系表示了关注。所以,片中
Mark对Sean的倾慕,表面上看是后者的个人魅力所致,但Mark所真正羡慕的仍然是对方
那种womanizer的气质。Sean在片中戏份如此之少,但每次露面时总是有新人在侧,这
是到最后仍然在刷Erica的facebook的Mark所无法企及的。

Mark对Eduardo的嫉妒(以下一切同样是Sorkin的栽赃),如果排除Mark对Final Club
的obsession,核心仍然是女人。一直以来他们都是朋友,而且是his only friend,所
以初看时Mark突然对Eduardo下那样的狠手还是让我觉得缺乏交待��但在Eduardo初到
加州时,Mark问他的两件事,一是实习,二是女友,并且表示:at least you have a
girlfriend。在拿到Peter Thiel的投资之后,投资人问了一句:"Who's Eduardo
Saverin?"。这句话最终宣判了Eduardo的出局。紧接着我们就看到Mark因为Eduardo冻
结账户而大发雷霆,但是实际上最关键的理由是:I'm not going back to that
life. 后来我们知道,在这通电话的时候,在他说出WE did it的时候,他就已经计划
好给这个only friend捅上致命的一刀。Only because he is not going back to the
Carribean night, the night when Eduardo was punched by the Phoenix, and he
was still a NOBODY.

OK,这部分的最后就来提一下让Mark如此怨念的女人们。毫无疑问,本片对女性角色的
塑造绝不是女权主义者们会喜欢的:愚蠢、肤浅、神经质……但同样显著的是,她们的
形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影片所表现出的,是Mark眼中的女人们。他一方面极其渴望得
到女性的亲睐,另一方面却对她们没有任何尊重。因此他对Erica对他"慷慨"的建议
如此愤怒完全无法理解,并回报以同样的愤怒。但是当双胞胎表示要帮他"重建形
象"时,他却回了一句与Erica完全相同的"You would do that for me?" 其余,
Eduardo的亚裔神经质女友,Sean Parker的女伴们都不用多说。直到影片结尾,Mark的
那位律师之一Marylin,才是唯一一位对Mark表现出一点善意的女性。然而,这个在剧
本中被称为"attractive"的女性,在被Mark问到是否需要再吃点什么的时候,她的回
答是"I can't"。嗯,那么我们就终于知道,她为什么会是attractive的了。

3、 关于节奏
刚从电影院看完回来以后我就说过,这片子最成功的一点之一就是把这么个故事讲出了
thriller的感觉。Sorkin在金球奖上说要感谢David Fincher让那些typing scene看上
去就像bank robbery(不得不说The Town在这一点上完全相反)。总的来说,TSN是一
部编剧痕迹比导演要重许多的电影,但不可否认,Fincher确实让整个片子在技术方面
跟上了剧本的节奏,尤以表演、剪辑和配乐为主。当然我没有本事把个中门道一一看明
白,所以只是尽量用一些细节作为代表。

Sorkin的剧本有着今年最精彩的台词,但这需要有出色的演员来表达出来,否则也只是
纸面上的文字。关于本片的表演有许多额外的片场八卦,例如Fincher和Sorkin在排练
时会掐着表让主演们(尤其是Eisenberg)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念台词,以此将片长控制
在两小时以内(他们的确做到了);还有,Fincher拍戏时以让演员重复无数遍闻名,
仅最后Eduardo砸电脑那场戏就拍了十几条;总之,几位年轻演员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
要归功于Fincher成功地激发并挖掘出了他们的潜力。比方说,Armie Hammer一人扮演
了两位双胞胎,但得益于性格的塑造,他们之间的共性和区别几乎一样显著。他们在片
中的第一句台词是"Is there any way to make this a fair fight?",结合后来的
情节,这当然是个讽刺;在进校长办公室之前,Cameron(更收敛的那位)在进屋之前
扣上了西装的一个扣子,而Tyler则直接进了门;当然,随后在办公室里的那场戏,三
个人互相用很高端的姿态交换着各种non-sense的台词,更是一场精彩的showcase。类
似的细节不胜枚举,说到这里也就可以了。

表演之外,如何把那么多打字、念电邮、长篇大论的场景拍得引人入胜?剪辑的作用就
在这里体现出来。从大尺度上来说,影片一直在"现实"和两场取证会之间来回的跳
跃,但每一次的切换都显然经过了精心设计:例如,在15分钟过后、第一次切到取证会
时,Mark立即就质疑了前面我们所刚刚看到的所谓"事实":其实这也是影片自己在为
自己开脱。同样是开头15分钟,当Mark说完Let the hacking begin,我们立即就切到
一位"特工"打扮的Phoenix成员,此时,配合上那强烈的电子风配乐,和那辆载满美
女的大巴(也是呼应Erica之前的comment),一种科幻动作片的感觉立即"扑面而
来"。

于是,这就又引到了配乐的话题。我必须承认,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Trent Reznor是何
方神圣,直到我看到所有关于本片配乐的评论似乎都将他当成一个big deal,我才去
wiki了一下。然后才发现此人是传说中的九寸钉乐队的创立者��不过可惜我还是不
熟。必须说,这张OST单独听来还是有些难以入耳的,但在片中就完全不同了。除了上
面提到的片段,划艇比赛时对《在山魔的大厅中》的改编同样是一段经典。这里还要捎
带提一下片中音响效果的设计,一般情况下我也不会注意到这个方面;但在迪厅那场戏
中,电影非常少见的没有把音乐声压低,而是完全压住了人声,让后者仅仅达到能够勉
强听清的程度,以还原真实的现场效果。一般的电影里绝对不会做如此处理,但考虑到
这二人所代表的"年轻一代",这个选择相当的有意思。

4、 关于评奖季
So,大概还是第一次给一个电影写如此之长的文章,所以到这里我也已经完全词穷了。
实际上,片子里还有太多的细节我原本想要cover,但我想到此也就可以了,剩下的还
是看着影片才能够体会得到了。总之,本片在无论哪个方面都已经近乎完美,接下来要
再拿下Oscar,问题也不大。

那么这里捎带提一下Inception。Inception仍然是我2010年最喜欢的电影。Nolan所拍
的是一个完全原创、而且十分困难的故事;同时,他给出了一份口碑票房名利双收的答
卷。Fincher虽然也在他的层次做到了,但与Nolan仍然无法相提并论。此外,TSN从头
到尾仍然是一部贴着Aaron Sorkin标签的电影,Fincher显然是在很大程度上被Sorkin
裹挟着拍出了这样的效果��尤其是考虑他之前的两部长片,那简直是冗长拖沓的典
范。如果由我决定的话,最佳影片还是给TSN,但导演奖会给Nolan。

不过无论如何,TSN战胜Inception不会从任何意义上降低后者的含金量��实际上,
Inception甚至不能稳获亚军(如果有的话),The King's Speech和The Fighter目前
都是更有潜力的爆冷者。这都不妨碍TSN和Inception成为去年当之无愧的最好的两部杰
作。而且假以时日,Nolan也会得到他应得的荣誉,慢慢来就是了~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66.62.117.*]

大摩方人物谱,齐了。(转寄)

发信人: tbwa (我来自上海), 信区: Career_Investment
标 题: 大摩方人物谱,齐了。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an 18 21:11:26 2011), 站内

发信人: fengshenx (mxwu), 信区: ITExpress
标 题: 大摩方人物谱,齐了。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an 18 18:31:24 2011), 站内

李蓓(渡假蓓蓓/哈雷蓓蓓):
英文名Renee,1980年生,红色子弟,父亲是军队首长(北京X军区),微博上有个顾为慰 ,或许是他爸的跟班。据说有9个哥哥,所以小名叫十丫。其父应该与李鹏同辈,管李小琳叫姐,两家关系密切。有个17岁的表妹在国外留学,有一帮太子党圈子的弟弟妹妹。

没有直接参与此次骂战,但却是这个小圈子里的核心人物,她是当当项目的大摩负责人,李国庆对大摩的怒火直接由她引发。其一,大摩在当当上市过程中对李国庆制定了一些苛刻的限制协议,特别是婚姻和家庭保障方面,潜台词是:不让他和俞渝离婚娶小三,或者离婚以后对俞渝有保障。其二,当当上市之后仅几天,大概12号和16号,李蓓即启动了备用方案连续打击李国庆,导致李国庆非常不满。12月17号早上,李国庆骂骂咧咧找唐越申诉,唐越让他找Paul,李国庆说他们俩两口子找Paul不是找骂吗!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职业生涯初期进入汽车业,曾在北汽控股工作,据说北汽董事长徐和谊对她很有感情,李蓓在北汽的办公室保留原样,徐没事的话会去坐坐。貌似还在住友呆过,之后李蓓进入摩根斯坦利,应该是资产管理部,老板即是她现在的老公大摩资产管理部全球合伙人李天凡李爵士(Paul),今年大概转入了企业融资部,直接负责当当、软通等上市项目,当当上市的时候她去敲钟(网上有视频),前不久刚刚荣升大摩最年轻的全球合伙人。李蓓之前曾有一个男友,两年半前出车祸去世,因此一直对感情有畏惧心理,一个多月前终于接受Paul 的求婚,1月6号在纽约成婚,目前在度假中。

李蓓作风强悍――举例说明:
大摩投资的某公司,负责人姓崔,该公司请了个某媒体财经主笔出身的人做高管,上个月开董事会,讨论去年业绩不佳的问题,该媒体出身人士不知深浅,巴拉巴拉,被李蓓痛骂,紧跟着在围脖上骂崔连个master plan都不会做,让手下转告崔,再也不想见到那个小娘们,并说马上要派个CEO过去。


陈唯怡(迷失的唯怡,也有人指出叫左怡):

李蓓的闺蜜,高中同学、好友,上海女人,外号菜皮。此次骂战的主要人物。

陈唯怡在美国呆了12年,人称哥伦比亚大学才女,在美国银行BOA工作,去年12月归国。所以个人猜测,应该不是左怡,确实是陈唯怡。另一个猜测,她现在确实是在大摩,是李蓓的手下.(李蓓Renee :你要明白,我要你来是打登陆战,不是巷战。)

江一萍(露西娅天气/江一萍Lycia):
李蓓的闺蜜,高盛员工,应该是负责二级市场操作,和大摩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当当上市时负责在二级市场托盘,此次骂战的主要人物。
江一萍有一段长达五年的婚姻,有一个儿子,和一个袁姓丈夫,但目前感情破裂了,不知道离婚进程如何;老袁是这个小圈子中的另一个人物,与北汽控股的文关心是发小,由于江一萍眼光很高,所以猜测老袁应该也是个高干子弟,但此人估计家境没落了,打着江一萍的旗号问这个小圈子的不少人借了钱,至少百万以上吧,现在李蓓、陈浩雄、陈唯怡等人都说要打官司讨回钱。

陈浩雄(浩雄陈):和李蓓、陈唯怡是高中同学,应该也是太子党,为住友银行工作。和大摩有密切业务往来。此次骂战的主要人物。

唐越蓝山资本:人称"天生的deal maker",e龙创始人,靠买卖e龙赚了大钱,后转型投资,但前两年投资ITAT亏了8000万美元。蓝山资本是老虎基金的另一张虎皮,老虎基金是当当的股东。唐越和太子党关系深厚,和李蓓有非常密切的业务往来,和当当上市也有股权或其它关系。

李天凡(双城-Paul):大摩的全球合伙人,爵士称号,李蓓的老板,现在的丈夫,号称亚洲索罗斯。当当李国庆被李蓓搞得恼羞成怒,试图投诉,但如果投诉只能投诉到Paul那里,所以无果。

赵洁(SUKKI):大摩上海办公室,李蓓的手下,大概是助理,小人物。

方小艳 (1094AF /小艳芳):大摩上海办公室,李蓓的手下,负责法律事务,小人物。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
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E-mail:t_zhe@163.com
QQ:919801056
http://hi.baidu.com/t_zhe/home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183.9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