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1日星期四

看了一下中央车站,说说我的感受(转寄)

发信人: zanbiya (���ㄣ�), 信区: Movie
标 题: 看了一下中央车站,说说我的感受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Feb 20 01:02:15 2008), 站内

  你在寻找什么――《中央车站》
  有关于宗教
  《圣经?旧约?历史书?约书亚记》说,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后,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百姓过这约旦河,往我所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耶和华对约书亚说:"我岂没吩咐你吗?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神必与你同在。"于是,约书亚就带领以色列的百姓度过约旦河,立石为记,攻取迦南诸城。约书亚走了一条被神庇护的道路,他不必惊惶也不用担心,因为他所做的,都是神应许的。
  《圣经?新约?福音?马太福音》说,玛丽亚因圣灵怀孕,主的使者向他的丈夫约瑟显现,叫约瑟为儿子取名为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而这一切的事的成就,是要应验主籍先知以赛亚所说的话:"必有童贞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
  数千年之后,巴西,里约热内卢,中央车站,一个胆敢叫约书亚的男孩,丑着一张长满祛斑的小脸,站在一个欺骗成性,疲倦不满的老女人身边,开始了一场不甘愿又无奈何的寻找。他要找一个叫耶稣的男人的家。那个男人是他未曾蒙面的父亲。那个家里还有两个兄弟,摩西和以赛亚。一个属于旧约里的名字和一个属于今天的平凡的名字,要寻找一个新约里与神同在的名字。电影的海报上写着:"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老妇人要寻找她的归宿,而这个国家,要寻找他的根。"
  
  有关于气质
  中央车站并不是故事的中央,他只是个起始。一个朵拉和约书亚遇到的起始,一个悲伤和爱的起始,一个欺骗和相信的起始,一个寻找和得到的起始。在这个起始里,我们没有看见现代化的里约热内卢,只看见连接这个城市的车站,拥挤,破旧,喧嚣。这个曾经是巴西首都的城市,迈着他凌乱的步伐,在日升日落下渡过剩下的绵绵无尽期的时光。比起过去的,未来更长,它或许活得太久,所以一边喧哗一边厌倦。怜悯而慈悲的耶稣像站在科尔多瓦山上,长久的俯看这座城市。他看见偷东西的人和随意杀死他的那把手枪,他看见被汽车撞死的母亲和无家可归的约书亚,他看见贩卖儿童的女人和肥胖男人的佣金,他看见用写信维持生计的朵拉和她那一抽屉没有寄出的信。他看见人们哭泣的脸,微笑的脸,面无表情的脸,他看见太多的冷漠,欺骗,暴力,拥挤和不自知。可是他仍然沉默不语。他用说不出的叹息为他们起祈祷,思念他们不过是尘土。影片的气质毫无疑问是怜悯的,但是他的怜悯那么克制,给人思考。
  故事是在马路上行走的,他由一截一截的没有风景的旅途拼接而成,他植根于巴西的大地,充满灰尘和泥土的颜色。一条延绵狭长的公路,一路空旷黄褐的风景,几辆破旧拥挤的公车,几个沿途经过的小站,几幅颜色老旧的圣母像,两个穿着艳丽的年轻女人,一场小镇虔诚的圣灯祭祀,一大片一大片蓝颜色墙漆的房屋。那个小镇的售票员告诉朵拉,我们这里是世界的尽头。你要回去的唯一办法,只有等待明天。
  
  有关于人物
  我们写戏,开始的时侯,通常只喜欢写一个老人的过去,而不喜欢写他的未来。因为他(她)的戏一如他的人生,过去大半,而他剩下的时间,只能用来怀念。但是《中央车站》不同,他在讲一个老人即将开始的未来。朵拉,这个被时间侵蚀的老女人,颠覆了平常人们关于年龄的解读:人并不都是越老越善良,越老越淡然的。在中央车站,朵拉满脸疲倦,一肚不满。她面无表情的给目不识丁的人们写一封一封永远不会寄出的信。她贪掉穷人的血汗钱而不以为耻,她不要感受人们的幸福悲伤,也不要触摸自己心灵的伤痛。她因为找不到也懒得找生命的归宿,而失去了生活的快乐与哀伤。她一个人坐在那里,无亲无故,没有期待,也没有缅怀。这让人们不禁想要知道她的过去: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女人变成现在的样子?
  剧作者将朵拉设置成一个无亲无故的老女人,她没有结过婚,自然也没有孩子。她一直一个人生活,以前是一个小学的教师,现在退休了,靠帮人写信维持生计。在前史的设置中,朵拉的爱情被剧作者留白了。我们不知道之前的朵拉是否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男人的抛弃使得她失去爱的力气。而代替这些出场的,则是朵拉童年、少年时期父亲给与她的创痛。父亲是一个酒鬼,朵拉在他那里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温暖,甚至在朵拉离家多年之后,父女偶遇,父亲竟然想不起面前的这个女孩是谁。朵拉对于父亲的感情是咬牙切齿的恨和无可奈何的爱。她没有办法忍受他无视她的存在,所以,她要报复他,忘记他。但她又没有办法不去想念。于是她也开始喝酒,她以为自己和爸爸是不同的,但是她越来越像父亲。那种血液里流淌的东西,让她不自知的活在父亲的阴影下。而这种不自知,伴随着生活的不反省,让朵拉一步步走进人生的怪圈。
  什么样的人物上场有戏?就是这种虽然知道自己带着一身问题,却迟迟不去解决的人。因为这种人本身就是矛盾的,他们老是处于自省和徘徊的中间地带,因为找不到出路而显得比其他人更具戏剧性。这种人急切的需要转变,但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完成,于是外界的触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契机。在《中央车站》里,这个契机就是约书亚。约书亚这个男孩,几乎没有什么前史可言。他是个新的东西,他的使命就是要展开一场新的旅行。在旅行中带领自己和朵拉找到心的方向。
  
  关于选择
  一出好戏,总是在一开始为剧中人物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方向,而在戏的进程中,剧中人根据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和情感准则进行塞选,最终走上一条符合人们情感需要的道路。而这个最终的选择,通常和剧中人物的初衷背道而驰。这样,剧作者就有足够的空间去展现剧中人的心里变化,使之完成一场心灵的旅程。
  在《中央车站》里,朵拉在多种选择面前,永远都选择了那个仿佛是错误的道路――如果她不起歪脑筋卖掉约书亚,就不用后来良心不安;如果她良心坏到底,就不用把卖了的约书亚救回来;如果她不救约书亚,就不会被人贩子找上门来,最后,逼得自己不得不和这个不讨人喜欢的男孩子一起旅行。而在和约书亚一起寻找的过程中,朵拉仍然不停的选择"错误"――她本想离开约书亚,却把盘缠塞进他的书包,结果尾巴没甩掉,钱也没有了。她遇到好心的卡车司机,本来可以达到目的地,但是她居然想以自己的衰老的色相抓住马路上的幸福,她那么快的伸出手握住老实的司机,说我们可以永远不分开。她好像久未吃食的动物,看见一盘好肉,便发疯一样扑上去。司机被她吓得不轻,飞也似的逃走了。她趴在窗户上看见黄土色的卡车绝尘而去,表情悲哀。这是她干涸的心涌出的久违的泉水,一瞬的时间,她觉得她看见希望了,虽然,这与爱情无关。
  朵拉的每一次选择,都带来一个回合的起伏,推进一层人物的关系,促成一次情感的改变。人物在一次次的选择中,从矛盾到融合,从融合到分歧,从分歧到谅解,最终互相理解。人物的状态始终在变,情感绝对不停滞。
  相对于朵拉,约书亚则没有选择。无论是母亲去世,还是寻找父亲,无论是被朵拉卖掉,还是和朵拉一起旅行,约书亚都没有选择的权利。这仿佛有点上天注定的意味。当从昏迷中醒来的朵拉,看见微笑的约书亚抚摸着她的头发,她是不是觉得好像了看见天使:"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神必与你同在。"
  
  
  关于安静的力量
  我们通常认为只有在强烈的感情爆发中才能看到戏剧性。而《中央车站》给我们提供了相反的例子――安静也可以显出他的力量。
  朵拉将约书亚交给人贩子,他们在约书亚的面前进行交易。这时候,如果按一般逻辑,约书亚应该有一个强烈的反抗过程,或奋力想逃跑或冲着朵拉大哭大闹,以显示自己被欺骗的愤怒。然而,约书亚却什么也没有做,镜头给了他一个特写,他只是安静的坐在那里,直愣愣的看着朵拉。然而,正是这个无声的反抗,深深的锤在了观众和朵拉的心里,一下子显出约书亚不同于其他小孩的个性,加深了人们对他的同情,也加深了朵拉心中的罪恶。
  卡车司机和朵拉对坐,朵拉起身去洗手间,约书亚站在游戏机边玩。朵拉在厕所里用口红涂红了嘴巴,等她回来的时候,卡车司机已经不在了。朵拉转头看约书亚,约书亚给她一个眼神。朵拉看见窗户外面,卡车绝尘而去,满脸悲哀。在这里有两个安静的动作。一个是隐形的,要观众自己想像的,即卡车司机离开的时候,约书亚只是看着他走,没有阻拦他。另一个是朵拉趴在窗户上,看着卡车开走,却没有跑出饭店――人们已经学会了在知道无望之后,放弃挣扎。正是这两个安静的动作,显示出了片中无限的诗意和无奈。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让约书亚去挽留,让朵拉去追赶,我们或许可以建立许多走与留的矛盾对抗,但同时,也会失去这样一份意味无穷的忧伤。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1.99.22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