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星期三

《集结号》:细节的感想ZZ (转载)(转寄)

发信人: lltt (J -I?$ ), 信区: Movie
标 题: 《集结号》:细节的感想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Dec 26 11:16:47 2007),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Express 讨论区 】
发信人: lltt (J -I?$ ), 信区: NewExpress
标 题: 《集结号》:细节的感想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Dec 26 11:13:56 2007), 站内

早两天前去看《投名状》,让无良广电局恶心了一把。这些家伙欺人太甚,删掉了为投名状杀人的一段,接着又把"抢钱、抢粮、抢娘儿们"改成了"抢钱、抢粮、抢地盘"。这些土匪要是真能想到进城是去抢地盘,早改名叫农民起义军了!

今儿还是没忍住,去看了一场《集结号》。要用一句话总结它的意义,那就是,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中国传统战争片。

这是一部没有多少突出悬念的电影。至少我在看电影之前,对它的故事已经了解得很清楚了。我带着问题,为什么片花当中的解放军士兵都戴着美制的M1钢盔?电影解释了原委:那是9连连长谷子地私分战利品弄来的。在没有打完头一仗之前,9连前出侦察的6个战士脑袋上的钢盔是全连给凑的。

就凭这一细节,就足以表达出两个内容。第一,电影在力图表达细节真实;第二,冯小刚向《亮剑》学习,试图表达传统战争片当中未表达出来的某些内容。

这些以前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有什么呢?

杀俘。

解放军杀俘虏?没错!真的杀了,不像《兄弟连》里那么遮遮掩掩。谷子地命令投降的国军军官捡起枪,接着就崩了他。不但如此,还命令自己手下人开枪杀俘。这个要挨剪刀的镜头后来圆满地得到保留,因为导演安排谷子地关了禁闭,而他手下的人也没有开枪杀俘。

指导员。

西方在描述共产主义国家军队的时候,习惯性地将政治军官和军事主官之间的矛盾无限制地夸大。《集结号》里也隐约有这样的苗头。指导员和连长在是否继续发动进攻上产生了争执。连长要撤退,指导员要进攻。这个矛盾的解决是用一颗国军炮弹来解决的――把指导员的肠子都打出来了(很奇怪××部门没有对这一段下刀)。新指导员竟然是个因为上战场害怕得尿裤子的文化教员。光是对政治军官的描述,《集结号》就显得非常另类了。

寻找战利品。

解放军翻敌人尸体干啥?不是去找子弹的,是去翻手表的。嘿嘿,纯洁得像水晶一样的战士们当真这么做了。这还不算从前私分战利品,每人一顶钢盔呢。

有时候觉得英雄不必总是喊着口号去死。《集结号》里的解放军战士,除了王宝强扮演的狙击手去炸坦克死得很壮烈之外,很多人就这么直挺挺的倒下了。好在也没像美国兵那样大声叫唤。只有一个疼得不行了,嚷嚷着让政委救他。

军事上也有很多细节可以让人注意。

在那场横城郡的炮战里,志愿军炮兵观察哨没有夸张地像《莫斯科保卫战》里的那个炮兵连长那样动辄喊"炮兵连急速射"(说真的,那个镜头真有点煞风景,虽然我很喜欢《祖国进行曲》),而是冷静地让炮兵先进行试射,随后校正数据,命令炮兵向右修正目标――首发炮弹的确偏左了。就这个细节来说,许多国产电影就远远不及。

回到钢盔的问题上。在电影里出现了两种钢盔。先是国军戴的美制钢盔,接下来是志愿军戴上的美制钢盔,不过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钢盔上刷上了军衔。第二种钢盔出现的时间很短,实在谷子地退伍去找二斗之后,在岗哨头上出现的。外形上来看,是日本钢盔。这种钢盔一直少量存在于部队当中,知道70年代末,才出现了仿制的国产GK80。哨兵戴上这种日式钢盔的时候时间已经是1955年,美制钢盔在解放军当中已经找不到了。这个细节也说明了制片方对军事研究的功力。

制片方对武器和军事的熟稔,有时候达到了一种可以炫耀的地步。《大决战。淮海战役》当中曾经出现过的汽油桶大炮也出现在电影当中,看来这是中野的一种很重要的发明。电影还借谷子地之口嘲笑这种土制大炮准头太差。后来谷子地退役之后,还在武装部验枪,对武器性能好坏大大地露了一回脸。在作战场面上,步兵的轻武器千奇百怪。步枪有"春田"M1903,"斯登"冲锋枪、"马克辛"重机枪、ZB-26轻机枪,投降的国军军官手里拿着的好像是M1911手枪,反正整一个大杂烩。最后弄出个75山炮来,用来打坦克。

说到坦克,不得不说制片方已经相当用心,弄出辆能跑的M26"潘兴"。就是这东西的底盘很像中国自己的63式水陆两栖坦克,看得我自己都很奇怪。

不过,片子里还是有几个Bug。这一点用心来看还是看得出来的。

在第一场战斗中出现了苏制的"波波莎"-43冲锋枪。注意,这个东西的弹匣是弯弹匣,不是弹盘。要是说东北的四野少量装备了这种武器尚可相信,但中野部队也用上了这种武器就有点匪夷所思了。波波莎和斯登联合登场,这个bug没有被注意到有些让人觉得不可原谅。而且,似乎没见到TG军队有"黄油枪"和汤姆逊登场。这两种武器当时在关内解放军装备中常可看到,至少电影中如此。当然,《亮剑》中小日本也装备黄油枪就只好贻笑大方。

第一场战斗拍摄得很精彩,音响效果十分逼真,解放军的职业水平不差,有时候却表现得太过份了一点。进入街道巷战时熟练使用各种手势进行交流,这就有点不太可信了,好像是在模仿《拯救大兵瑞恩》。谷子地在介绍王宝强的时候说他是"狙击手",这也不太可信。当时部队里似乎还没有专门的狙击手,特等射手或者神枪手倒是有可能。从王宝强的任务来看,他的确是专职狙击,似乎显得超前了一些。

另外一处bug,就是解放军着装问题。1948年冬天,在华野野战医院里的医生和军人帽子上就出现了八一红五星军徽。有记录显示,此时的华北野战军帽徽还是青天白日呢!这个问题可能要招来讨论,我就不多说了。电影里出现了1955式军服。平心而论,我很喜欢55式军服,简洁、大方、威武。特别是穿着这些军服的军人在那个年代里有着一种抹不去的阳刚之气,一种神圣的光辉。不过,身穿55式军服的士兵竟然身穿苏式军靴,这个恐怕又过头了。非但如此,电影里面的军官们都身穿马裤、脚蹬高筒皮靴,外穿呢大衣(对了,士兵们身上穿的也是大衣,而不是我军传统的棉大衣)。这个做法,帅气是够帅气了,却不符合军队的现实。穿苏式军靴曾经招来我军的强烈反对。而呢大衣,似乎也只配发到少将。电影里出现的最高级军官是个大校。

影片说的是战友情,对责任和生命的理解。这些题材并不算新颖。不过,要注意到《集结号》里描述的几乎都是下层军人。在中国传统的军事影视中,对于个人的描写相对模糊,更多突出的是领袖意志、决胜千里。机枪里打不完的子弹,万炮齐发摧城拔地的场面。《集结号》显然突破了这种模式,换一种角度启发我们对60年前那场战争的思考,特别是唤醒我们对为国献身的英雄们的尊重。既然谷子地可以通过不懈地寻找最终为战友们寻找到最后的光荣,我们也不应该遗忘那些在历次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制片方为牺牲在朝鲜的团长刘泽水编订的部队番号是第280师,也许隐约透露着对60军180师那些长眠在异国土地上英雄们的追思。特别指出,团长牺牲在五次战役突围的路上。

可以说《集结号》突破了某种传统的军事电影模式。这其中当然有韩国人加盟的原因,对外国军事电影的模仿也屡屡可见。谷子地带领他的47个人奔赴战场,路过大桥的时候在火把下的回望那一幕,让我想起了温特斯连长在火光中说出的名言:"我们生来就是要被包围的。"而解放军士兵持枪搜索前进的动作,和美国兵一模一样。韩国人大概忘记了我们据枪姿势与美式据枪姿势不一样了。冯小刚在电影当中也隐约透出一股自己的喜剧风格。对白中频频出现"把上面那俩鸟给我打下来"这类带点京味儿的幽默,让人在沉重的战斗中感到一丝轻松。

不管怎么说,影片在细节上的用心达到了一种很精细的程度,作为军迷应该得到满足了。看看谷子地朝县领导摔板凳的那个镜头,旁边贴的地图还是老版的地图,西藏还包括了很大一部分青海。虽然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地图,但是我至少知道制片方没拿观众当傻瓜,随便弄啥地图来糊弄人。何况整个故事的架构清晰明了,虽然有时跳跃过大,但是基本上无伤大雅。

《集结号》注定可以作为成功的军事大片留在中国电影史上。希望今后我们还可以拍摄到更多的英雄的故事,在白山黑水,在松山,在衡阳,在上海,在汉江旁,在发生过历次保家卫国战斗的土地上。我从电影当中读出了久违的阳刚、坚定、友爱。残酷的战争,一方面暴露人性的懦弱与虚伪;一方面贡献给我们永久的思考与回忆。英雄主义,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不可磨灭的遗产

--

※ 修改:・lltt 于 Dec 26 11:16:43 修改本文・[FROM: 222.131.117.*]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22.131.11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